司马懿:欺瞒曹操计杀关羽 在诸葛亮手中杀人!

历史上的司马懿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军事家、政治家。他长于谋略,看问题深远,不仅是一个很好的谋臣。更是一个能够率兵东征西讨、建立万世功勋的武将。

一、假称风瘫,静待刺客

司马懿出生于一个豪族世家,青年时期博学多才,很有声望。公元201年,被郡政府推举为上计掾(文职小官),此时曹操正任司空(主管监察、参议国事),得知司马懿的名声后,想把他拉到自己的集团,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早已看出汉朝已经国运衰微,朝廷大权实际上落入曹操等人之手,他是士族旺门出身,不想在权臣手下讨生活,推说身患风瘫,不能起居,拒绝赴召。曹操一向机带而多疑,马上怀疑这个年轻人是在借故推辞,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敬,于是他派人扮作刺客前去验证虚实。夜深人静时,刺客穿墙越屋来到司马懿的寝室,见司马懿果然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刺客仍不放心,手挥寒光闪闪的利剑,猛地刺向司马懿。警觉的司马懿察知刺客到来,立即悟到这是曹操派来验察他病情的,毅然放弃了一切逃避求生、自卫和反抗的努力,装着真是风瘫病重的样子,直挺挺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任刺客所为。刺客这才信以为真,收起利剑,回去察报曹操去了。

司马懿机智地躲过这一劫之后,总不能永远躺在床上。他十分小心谨慎而有节制地活动,但还是没有逃过曹操的眼睛。到了208年六月,曹操已经自任汉室丞相,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他一面开玄武池练水军,一面积极网罗人才,此时,他又想起了司马懿。曹操还记着当年的事,严厉地对使者说:“司马懿如果再推三阻四,就把他抓起来!”善于审时度势的司马懿判定,如果再拒绝,说不定将难逃杀身之祸,也就欣然就职。曹操见司马懿接受征辟也就不再提过去的事,任命他为丞相府文学掾(文犊之官),并让他与儿子曹丕游处。

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小心谨慎,勤勤恳恳,官职不断上升。曹操虽然对司马懿的才能非常赏识,但对他“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的特点也看得一清二楚。总觉得这个年轻人让人不那么放心,由猜疑而渐生反感.并有加害之意。司马懿敏感地察觉到了曹操对他的猜疑,于是装作对权势地位无所用心、满足现状的样子,更加废寝忘食、尽心尽力的做事,曹操见此,逐渐安下心来,再加上儿子曹丕的不断说好话,也就慢慢消除了对他的怀疑和警惕。

可以说,从一出道,司马懿就是用自己的才智来保全自己,并不断的寻谋着更大的发展。

二、借吴灭羽,解围樊城

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抓住时机,率军攻打曹仁驻守的樊城(今湖北襄樊)。以期破樊后,直下皖、洛,占领曹操的统治区,进而一统中原。曹操深知樊城的战略地位,便急派于禁、庞德两位大将率七万人马前去增援。时值秋季,霖雨不止,汉水猛涨,关羽利用天时,巧妙布置,水淹七军,生擒于禁。然后又斩杀将军庞德,蜀军一时威名大震,势力逼入河南境内。曹操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不禁惊慌失措,以至打算迁都以避其锋。司马懿却十分沉着,上前谏阻说:“于禁将军是被水淹才失败的,并不是战场上杀不过敌手所致。如果现在匆忙迁都。既是向敌人示弱,助长关羽的凶焰,更会引起淮沔一带居民的骚动和不安。孙权刘备两股势力,外亲而内疏,现在关羽如此得势,自然是孙权所不愿看到的。我们可以派使臣与孙权联系,请其派兵抄关羽的后路,樊城之围自然迎刃而解。”曹操决定依计而行。恰巧这时孙权遣使找上门来,曹操大喜过望。

关羽闻知孙权乘机抄他的后路,心中不免惊慌,本欲撤兵回救,却又眼见围樊之战功亏一篑,十分可惜。正在左右为难之际,孙权派大将吕蒙率兵袭取公安(今湖北公安),刘备的南郡(今湖北公安西北)太守糜芳投降,吕蒙占据江陵(今湖北江陵)。与此同时,东吴的另一大将陆逊也攻城略地。关羽无奈,只好放弃樊城之围,还当阳(今湖北荆门),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后被吴将俘获,不降被杀,樊城之围不战而解。

司马懿这一计策,不仅借东吴之力解了樊城之围,而且还借孙权之手杀了关羽,真可谓一箭双雕,坐收渔翁之利。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孙、刘联盟,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掌握了主动权。

三、先发制人、速斩孟达

当初,关羽北攻襄阳、樊城时,因兵力不足,多次求援于驻屯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的蜀将孟达孟达按兵不动。关羽兵败被杀后,孟达怕刘备治罪,遂于220年率兵投降了曹魏。司马懿看出其人言行不一,反复无常,曾多次劝谏曹丕对孟达不可重用。可惜曹丕不听,封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又合并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封他为新城太守(驻上庸)。曹丕病逝后,孟达失宠,新继位的魏明帝曹睿于227年派司马懿领兵驻屯宛城,以膘骑将军之职主管荆州、豫州(今河南中部、北部)的军事事务。于是,孟达不安,觉得司马懿是在监视他。诸葛亮得知这一情况后,乘机写信劝孟达起兵反魏,回归蜀汉,孟达表示同意。但是,诸葛亮对孟达也是不放心的,怕他反复无常,决定用计促成孟达迅速起兵反魏。为此派了一个名叫郭模的人向驻屯于魏兴(今陕西安康西北)的魏军将领申仪诈降,故意将孟达要举兵反魏的消息透露给他。申仪早与孟达不和,得此情报,十分高兴,立即上报司马璐。孟达听说事情败露,十分不安,想立即起兵,又拿不定主意,便寄书成都,与诸葛亮商量。司马懿已经料定孟达必反无疑,得到申仪的报告后,判明了诸葛亮的意图,决定迅速消灭盂达。为了充分做到万无一失,他双管齐下:一是设法破坏孟达与蜀汉的关系,挑拨离间,使其犹豫不决,延缓起事;二是调兵遣将,火速征讨。司马懿深怕孟达迅速起兵,便写信给孟达说:“昔日将军背弃了刘备,蜀汉上下无不切齿痛恨于你。魏国对你一向十分信任,封高官,任要职,又委你图蜀大事。

所以,诸葛亮早就想除掉你,只是苦于无计可施。如果将军真与蜀军相通,诸葛亮怎么会把这么重要的消息泄露出来呢?显而易见,郭模的降魏及其所送的情报都是不可信的,完全是诸葛亮的离间之计,目的是想借魏军之手杀害将军。因此,将军不应当有任何疑虑。”孟达根本识别不出这是司马懿的缓兵之计,以为司马懿真的对他没有怀疑,觉得没有必要迅速起兵了。

偃旗息鼓,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一千二百里地八天就赶到了。司马懿兵一出现,马上在孟达军中引起一片惊慌。因为孟达是按一个月的时间来安排加固城墙的防务,现在司马懿仅八天便到了,完全打乱了孟达的部署,城墙不坚固的弱点一下子暴露出来。司马懿稍事休整,便兵分八路攻城,攻十六天之后,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见大势已去,开城门投降。司马懿挥师杀进城去,斩杀孟达,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受到了朝廷嘉奖。

四、屯田积谷,发展经济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战乱不已,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在此情况下,解决粮食和流民问题就成为稳定社会、克敌制胜的关键。

公元218年,已升为军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司马懿向曹操提出了实行“军屯”的建议。他说:“前贤治国,以农业生产粮食丰足为首。现在天下不从事耕种的有几十万人,这不是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办法,虽然现在战事频繁,不能完全放弃武备,但可以且耕且守。”曹操欣然采纳。此后,司马懿还不断地强调劝农积谷的重要性,并具体领导了发展军屯的事宜,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很好的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

后来,司马懿于231年驻军长安,都督雍、凉二州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为了增强实力,他很重视对关中屯田基地的建设。233年,司马懿组织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洛水灌溉盐碱地三千多顷,收到了“国以充实”的效果。两年后关东大灾,人民饥谨,司马懿调运五百万解粮食输往京师洛阳,以资救济。

241年,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开始筹划在淮南淮北地区创建军屯。242年三月,司马懿又奏请修广漕渠,引黄河水入注,灌溉东南诸陂,大兴屯田。广漕渠修好后长三百多里,灌溉田地两万多顷。一年后,司马懿又大兴屯田,广开淮阳、百尺二渠,灌溉颖川南北田地一万多顷。自此,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仓糜相望,自寿阳至京都洛阳,百姓屯田与军队屯田连成一片,好一派繁忙生产的景象。

淮河流域与东吴接壤,司马懿在这里大规模屯田,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军事意义。在当时,由于司马懿的倡导,曹魏政府在淮北有两万多人屯垦,淮南也有三万多人,而且还有四万多人在这一地区且耕且守,每年可得军粮五百万解。不仅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还对增加曹魏财力、支持与东吴的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lishigushi/1004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