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的华人社会里,提起诸葛亮,不只人尽皆知,而且心中还会浮现一个共同心像,虽然有点模糊,却只有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人才能心领神会。
但要认真谈诸葛亮,就会发现事实上有两个诸葛亮存在着:一是陈寿《三国志》里的诸葛亮,也就是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诸葛亮,我将他称为塑造历史的诸葛亮;一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我称之为文化塑造的诸葛亮。
时至今日,塑造历史的诸葛亮已日渐模糊,但文化塑造的诸葛亮却仍然鲜活地活在广大华人的心目中。这不只是因为《三国演义》的流通量大于《三国志》,更是因为《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较契合汉民族的心灵。
《三国演义》是《三国志》的再造,它笔下的诸葛亮,真实性只有三分,虚构性反倒占了七分。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孔明)是被描绘得最活灵活现、也是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他隆中高卧,为三顾茅庐的刘备剖析天下大势,道出「天下三分策」;在赤壁之战时的「借东风」、「借箭」;悠忽司马懿的「空城计」,授予赵云的「锦囊妙计」;还有在鱼腹浦摆下的「八阵图」……等等,都让人啧啧称奇,拍案叫好!
可惜的是,除了「三顾茅庐」外,其他都是正史里没有的,均属「小说」虚构情节。而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被描绘成「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在戏曲里更是身穿八卦道袍的「道家仙长」扮相,而且向周瑜自承:「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更多次展现「神机妙算」的超常能力。当然,这些也都跟真正存在过的诸葛亮大相径庭。
《三国演义》为什么要扭曲历史,将真正的诸葛亮做大幅度的变装改造?而且还受到广大华人读者的喜爱?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为我们呈显了中国文化里的一个特殊「原型」。
所谓「原型」(archetype),是指在全人类或一个民族的集体潜意识中,对历史与人物有一些共同的主观意念、某些个既定的结构(本文专指汉民族的集体潜意识)。它们像文化的筛孔,特别易于过滤、涵摄符合此一心灵模式的历史枝节和人物特征,然后以想象力填补其不足,再造历史与人物。这种再造往往是不自觉的,甚至可以说是来自亘古的召唤,唯有透过此一再造,一个民族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才有显影的机会。
小说家或艺术家就是凭其敏锐的直觉,将这些意念赋予具体形貌的人。小说里的原型性人物通常假借自历史,但必然也会脱离历史。《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要呈显的正是中国文化里的军师原型。如果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中国文化里军师原型的显影,那么《金瓶梅》里的潘金莲则是中国文化里淫妇原型的显影。
原型通常会反复出现,我们放大视野,马上会发现在中国历代的开国演义小说里,都有军师此一原型性人物,兴周的姜子牙、创汉的张良、开唐的徐茂公、佐明的刘伯温等,可以说都是这种原型人物的周期性再现。徐庶向刘备推荐孔明时说: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孔明正是这样的一个军师。
姜子牙、张良、徐茂公、刘伯温等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人物,他们的经历、学识与行事风格互异,但在小说和戏曲里,这些军师跟《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都非常类似,甚至可以说是同一个模子塑造出来的:他们都是仙风道骨(属于道家)、都穿八卦道袍、都精晓天文地理、都擅长神机妙算、未卜先知。
而这个军师原型,其实附属于一个更基本的结构。在演义小说里,每当天下大乱时,一定会有主公与军师的最佳拍档出现,这个最佳拍档或开国二人组通常有着如下的结构:
主公是行王道的,他正心诚意、吊民伐罪,有着儒家的色彩;而军师是行天道的,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有着道家的色彩。我们可以利用结构主义的观点,由具体而抽象,列出如下的二元对比:
刘备∶诸葛亮
主公∶军师
儒家∶道家
王道∶天道
常∶变
阳∶阴
将二元对比结构最上面的刘备∶诸葛亮换成朱元璋:刘伯温,下面的各种对比依然能成立。在中国文化理念里,儒家是阳、是正(正位)、是常(常规的能力),而道家则是阴、是副(副位)、是变(变化、超常的能力)。虽然这是一种二元思想,但阳与阴却不是对立,反而是互补的。在抽象的层面上,道家思想是儒家思想的补偿;而在实质的层面上,军师则是主公的辅佐,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如鱼得水。这种形式的结合反映了中国文化里的一个核心观念,阴阳相济,深入人心的阴阳相济观,亦重现在王天下此一历史伟业中。
《三国演义》里的孔明,正符合这种文化架构里的军师原型,我们甚至可以说,罗贯中是听从汉民族集体潜意识心灵的召唤,根据既有的文化理念去塑造孔明的。而历来众演义小说的作者诸君,也都无视于历史事实,硬把姜尚、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编派成同路人。
在理解《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为什么会被塑造成道家仙长后,我们也许更应该去认识真正的诸葛亮,而两个诸葛亮的不同又代表什么意义?那就留待下篇再来详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王溢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