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景耀六年(263年)8月,司马昭出动十余万大军三路伐蜀,11月邓艾兵临城下刘禅投降,蜀汉亡国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邓艾偷渡阴平小道成功后,势如破竹连续攻陷江油、涪城和绵竹,特别是绵竹之战诸葛瞻败得太快,姜维主力大军在剑阁和钟会伐蜀主力对峙还来不及作出反应,蜀汉其余各处兵马也鞭长莫及这才导致刘禅献城投降。
当然蜀汉亡国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姜维放弃自魏延开始几任汉中都督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防守策略,弃守外围改以“敛兵聚谷”的策略使得钟会大军得以轻松突入汉中腹地,再比如姜维先后十余次北伐使得蜀汉国力疲弱,益州本土势力一心投降无心再战,宦官黄皓专权使得蜀汉朝政糜烂等等。
但是不得不说主要责任还是在刘禅身上,其他的不提,就拿直接导致蜀汉亡国的邓艾偷渡阴平小道一事而言,后主刘禅至少有三大失策,这才导致一场原本不可能成功的冒险成为现实,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刘禅第一个失策就是拒绝了名将霍弋北上协防成都的请求:霍弋的父亲就是在刘备攻取西川期间镇守葭萌城,以百敌万立下大功的霍峻之子,霍峻死后刘备将霍弋养于府上,所以霍弋和刘禅的关系相当好,刘备称帝后任命霍弋为太子舍人,刘禅登基后又任命霍弋为中庶子教导太子刘璿,可以说霍弋是刘禅心腹之中的心腹。
《汉晋春秋》记载:“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
司马昭伐蜀之时,霍弋为安南将军镇抚南中七郡,功勋卓著,作为刘禅的心腹,霍弋提出带兵北上协防成都,可能是出于南中同样重要和刘禅压根没想到局势会发展得如此之快,所以刘禅拒绝了霍弋的提议。
《三国志》记载:“弋与巴东领军襄阳罗宪各保全一方,举以内附,咸因仍前任,宠待有加。
《汉晋春秋》记载:”后遣将兵救援吕兴,平交阯、日南、九真三郡,功封列侯,进号崇赏焉。弋孙彪,晋越巂太守。“
霍弋和罗宪是蜀汉后期为数不多能力较为出众的名将,史称其“抚和异俗,为之立法施教,轻重允当,夷晋安之。”霍弋镇抚南中卓有成效,蜀汉亡国后司马昭拜其为南中都督,仍然镇守南中。
从日后战事的发展来看,刘禅拒绝霍弋北上的请求是其一大失策,因为邓艾进军涪城和绵竹时,刘禅身边无人可用这才派出毫无实战经验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领兵迎战,如果当时霍弋在成都,以霍弋的能力以及他和刘禅的关系,刘禅派出迎战邓艾的很可能是霍弋而不是诸葛瞻,如此一来绵竹之战的结果或许会大大不同,兵败的有可能是邓艾而不是蜀汉一方。
刘禅第二个失策就是用错了诸葛瞻,虽然说当时能力出众的大将大多数没有在成都,比如姜维、廖化、张翼等人在剑阁和钟会伐蜀的主力大军对峙,罗宪在永安,霍弋在南中,但是偌大一个成都绝不可能没有一位有沙场经验的宿将在,至少罗宪的上司永安都督、右大将军阎宇在成都,此外老将宗预也在成都养病,这两个人虽然能力并不十分出众,但起码也是久经沙场,或许不会犯诸葛瞻出城和邓艾野战的错误,至少结果不会比诸葛瞻更差。
绵竹之战在守不在攻,诸葛瞻只要据城而守支撑一段时间,东吴和蜀汉各地的援军都会陆续赶到,士卒疲惫、兵力不足又粮草不济只能力求速战的邓艾兵败的可能性很大,可是诸葛瞻毫无领兵作战经验,先是拒绝了黄权之子黄崇抢占险要地势的建议,接着又出城和邓艾野战,他的冒进彻底葬送了蜀汉最后的希望,成都原本应该有比诸葛瞻更合适的人选,可惜刘禅偏偏派出了诸葛瞻领兵作战。
《三国志》记载:“六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 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信鬼巫,谓故终不自知。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刘禅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失策就是不该撤了驻守阴平小道的兵马,诸葛亮曾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只要守住阴平桥头和阴平小道,从江油到成都一线可以高枕无忧、安然无恙,所以诸葛亮在的时候长期在阴平小道驻有兵马,可是诸葛亮死后刘禅认为根本没必要在此驻军就撤了这些兵马。
钟会进攻汉中时,姜维就看出了阴平桥头的重要性,特意上表刘禅建议派廖化守住阴平桥头以防万一,可是刘禅听信黄皓之言置之不理。
这个失策是刘禅三大失策中错的最离谱的一个,第三次北伐诸葛亮夺取了武都和阴平,阴平小道在蜀汉腹地但是诸葛亮仍在此驻军,就是怕在不知情的情形下曹魏会轻兵突袭,刘禅先是裁撤驻军,接着又对姜维驻兵阴平桥头的建议置之不理,刘禅连续犯错可谓是错上加错。
邓艾偷渡阴平是一场风险极大的冒险行动,如果阴平桥头和阴平小道有驻军邓艾肯定过不了,就算通过了一路历经险阻到达江油其麾下最多只有几千人,力求速战的邓艾在拿下江油后面临的困难很多,比如后续兵力没这么快赶到、士卒根本没有得到休整、粮草补给不足等等,只要绵竹守将坚壁清野,等援军一到消灭邓艾的这支疲惫之师并没有多难。
刘禅的这三大失策相当于帮了邓艾三个大忙,这才直接导致了邓艾偷渡阴平的冒险成功,从而使得主力大军尚在的情形下,蜀汉却先亡国了,只要刘禅能少一两个失策的话,邓艾绝无成功可能,要么是根本无法偷渡成功,要么就是止步于涪城或绵竹,如此蜀汉国运至少还能延续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