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的人都知道,张辽可谓是吕布手下的重要将领,在他身上,有吕布善战的影子,但与吕布不同,张辽身上不仅仅拥有勇武的一面,还有为将之智和为将之略。我想,这与张辽的出身和早年经历颇有渊源。
方诗铭先生《三国人物散论》中提到吕布、张杨、张辽同属于并州军事集团。《三国志 魏志 吕布传》中记载“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
”同书《张杨传》也记载“张杨字稚叔,云中人也。以武勇给并州,为武猛从事……刺史丁原遣杨将兵诣(蹇)硕,为假司马。”而《张辽传》记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少为郡吏。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
”籍贯上说,吕布属五原,张杨属云中,张辽属雁门,五原、云中、雁门均属并州。因此,无论是吕布、张杨还是张辽,均有着北方并州军兵骁勇善战的特点,这与并州、凉州的风土和地理位置都有关。但是方先生指出,张辽在以吕布为首的并州集团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三国志 魏志 张辽传》载“布为李嗨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
方先生指出,吕布、张杨、张辽三支武装,张杨的地盘在河内,与吕布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张辽虽然“以兵属吕布”,但其以北地太守或鲁相的名义,在并州集团中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随后指出,曹操招降张辽有笼络并州集团的倾向。这一点我是同意方先生的意见的。但是,方先生也指出,吕布之流,均是凭借自身的勇武,如吕布“骁武”,张杨“”武勇,张辽“武力过人”跻身并州集团的高级将领。在这一点上我有异议,主要是针对张辽这一人物,我个人认为,通过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张辽的早期应该和吕布、张杨之流还是有一定区别。
(图)吕布(?-199年2月7日),字奉先,汉族,东汉末年名将
首先看《张辽传》的前几句话:“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
”聂壹就是著名的“马邑之谋”的主角之一,根据《史记》聂氏家族应当算是富户,虽然在两汉三国,对商贾富户采取打压的政策,但不难看出,张辽祖上在地方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属于地方豪族,只是由于马邑之谋的失败,逐渐落寞。陈寿在记载的时候特地突出张辽的身世,个人觉得有说明张辽出身并非一般的所谓“剽轻游侠”,而是落寞的地方豪族(至于聂壹是否与张氏有关还有待考证),这样的出身,一定会比单纯的游侠出身接受的教育要好。
其次,我们可以对比吕布、张杨、张辽的任职情况,张辽是先为郡吏,后以武力过人为从事,而吕布、张杨均是直接担任武职(吕布是武职后又任文职主簿),这一点虽然细微,但也可以说明张辽先从事了郡内文职后转为武职,这就可以说明张辽经过了一定的文吏训练,因此之后才有能力担任鲁国国相,可见,身为武人的张辽并非吕布一类的“剽轻游侠”,而是有着一定的治理能力。综上,张辽虽然属于并州集团高级军事统帅,有着并州军兵善战的特点,但又与一般的并州军官有所区别,我想,这即使后来
曹操对张辽另眼相看的原因之一。
方诗铭先生在论述吕布时提到一个概念,即是侠的概念,看过书后,我个人认为先生所叙述的侠应该有两类:
一则是以吕布为典型代表的“剽轻游侠”,这类游侠骁勇善战,但心中毫无远大的理想,也缺乏战略眼光,在乱世即是盗贼。
另外一种则是“生于武毅,不挠久要,不忘生平之言,见危授命,以救时难而济同类,以正行之者谓之武毅”类的游侠,这类游侠有理想和抱负,也极具战略眼光,曹操、袁绍少年时即属于这类游侠。
而并州集团的张辽个人觉得亦是属于第二种类型。从曹操赏识和张辽在曹营的一系列表现而言足可验证这一点。如三公山劝投降、长社镇乱、合肥之战,皆非大将有韬略者不能为。
此外,张辽与吕布相比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张辽的是非观很清晰,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张辽、徐晃与关公友善,徐晃在沔水之战秉公无私,而张辽在关公降曹之后其实也是秉着先公后私的态度与关公交往的,说明张辽并非一般战将。能够结交关公这样的豪杰,也说明了张辽的过人之处。
因此,从早期张辽的活动可以看出,张辽他属于并州集团的一个另类,既有着并州豪族的基因,又有吕布之流的勇武,本身还具备着一定的治理能力和将才。正是因为如此,我想曹操一则为了笼络并州集团,二则是为了推行其唯才是举的策略笼络大将,两个原因综合考虑才成就了曹操知人之明,也成就了张辽百战名将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