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风云舞台上,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弄潮儿,他们当然是才华横溢。可是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面前都出现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让他们乘时而上,从而名震当代。
可是还有很多人,抱荆山璞玉而不为人知,或者虽然被赏识提拔却未尽其才,或者命运多蹩所托非人而抱恨终生,历史留下了他们光彩的一笔,却没有给他们应得的地位,徒让后来者感慨悲伤。水镜先生有云:孔明虽得其主,未遇其时,惜哉。呜呼,至言也。
NO10陈登
陈元龙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里地位一般,只是在曹操收吕布的时候作为内应顺便提了一下,给人的感觉此人不过是个耍阴谋的小角色,才干上不了大雅之堂。不要说跟孔明、仲达这样的当代豪杰比较,就是跟郭嘉、程昱这样的二流人物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
可是历史是否真的如此呢?非也。有一次一个叫许汜的人从广陵过来,跟刘表谈起了陈登,当时刘备寄住在刘表那里。也在旁边听他们讲话,这位许先生上来就抱怨:“陈登这个家伙太没有礼貌了,我这样的名士到了哪儿吃不开啊。
偏偏到了他那儿不收待见,就说住宿吧,他自己睡舒服的大床,让我打地铺。这个家伙不礼贤下士,我看成不了什么事儿。”刘表表示同意,刘备冷笑着说了话:“我太了解元龙了,他这个人脑子想的都是天下大事,最讨厌跟无聊文人咬文嚼字。
你这个人只知道风花雪月,一派小资情调,言谈举止没有一点真知灼见。元龙对你那样还算客气呢,要是我的话,我自己睡百尺高楼,在地上挖个坑给你睡,还给你打地铺呢。”
又回头郑重的对刘表说,“象陈元龙的文武胆识,只能去跟古代的圣贤相比,当代的人物我看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刘备这么推许的一个人物,曹操却没当回事儿,灭了吕布后,曹操仅仅让陈登当了广陵太守。
曹操讨伐袁绍的时候,几乎把各个州郡的精兵都抽走了,南方的防御相当空虚。这个时候,江南的孙策开始蠢蠢欲动,越过长江,图谋进攻广陵。
陈登手里的兵特别少,手下都很慌乱,陈登却镇定自若的说:“孙策虽然勇猛且兵多,但是他并不了解这里的虚实,我看我们还是有机会击败他的。”
于是命令士兵把旌旗都从城墙上拔下来,城里的百姓不许随便走动,看起来好象是被孙策吓的逃跑掉一样。在通往广陵的大路两侧险要的地方,命令士兵多设立火堆和战鼓。
孙策的大军来了,看到广陵这个样子,并没有贸然攻城,在城南驻扎下来,刺探虚实。晚上,陈登命令各个地方一起火鼓大作,自己的城上也突然把旗子全插上去,擂鼓呐喊。
孙策吓坏了,赶紧逃掉,陈登命令士兵一起出城追杀,把后面的辎重全部虏获。这一战让曹操对陈登刮目相看,正准备重用的时候,陈登害病死了。
曹操悔恨良久,陈登刚投降过来的时候就对曹操陈述过讨伐江南的战略,曹操没当回事儿。等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逐渐稳固后,曹操巡视合肥,往着远处的长江,叹息良久。对手下说:“我真的好恨自己没有早点用陈登的谋略!?
一代天骄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叹息。
遗憾指数:5.5
NO9曹植
曹植的才华如果仅仅是吟风弄月那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可是历史上却并非如此。曹操对子女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根据各人的才华悉心的加以培养。
比如长子曹丕在政务上是个好手,诗写的也非常好;次子曹彰勇猛过人,雄烈英霸,曹操不断的批评他有勇无谋,督促他多读书学习兵法,后来果然曹彰成长为了一个出色的猛将,建安后期带五万幽州兵讨伐北方少数民族,一举灭掉了乌丸;可是曹操最喜欢最看中的却是三儿子曹植,文采方面不用说肯定曹操是非常满意的,曹操就注意在政治、军事上给予开导和启发。
比如曹操南征孙权的时候,让曹植驻守刚刚平定的袁绍的老窝邺郡,让他当两年地方官,锻炼一下处理繁杂政务的能力,临走的时候敦敦教导说:“你今年23岁了,不小了,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是洛阳的警备司令,用大棒杀死了飞扬跋扈的宦官,你要好自为之啊。”
曹植听了很振奋,兢兢业业的办事,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经验丰富的鲜于辅等人,把邺管理的非常好,曹操非常满意,这个时候就已经动了立他为世子的念头。后来建安24年,关羽带兵歼灭了于禁等人,威震华夏。
曹操的事业到了危机关头,如果关羽攻克樊城,黄河以南则无险可守,兵烽直抵许昌,这个时候就会叛乱四起。在危机关头,必须要派一名亲信大将去解救樊城,曹操想到了曹植,任命他为南中郎将,作为统帅抵挡关羽。
这个时候曹丕把曹植骗到府里,灌醉了他,结果曹操大怒,一气之下罢免了曹植。使曹植失去了统帅精锐大军的机会,如果此时曹植牢牢的把握好军权,占据宛城,再配合在关西握有十万大军的曹彰,曹丕是绝对当不了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