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8年6月,曹操写下了一道特殊的命令《终令》,这是一道安排他后事的命令《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了这道《终令》的内容,其规西门豹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公元220年,在洛阳的寝宫,曹操留下他生命里最后一道命令《遗令》,曹操在遗令中除了交代要薄葬外,再一次提出将自己葬在邺城西面的高岗上。这道《遗令》比两年前的《终令》内容更加细致,但对于墓葬地点的描述却是一致的。
河北省临漳县三台村有一处高大的土台,城墙夯土的痕迹依然十分明显,这就是三国时代的邺城遗址,也是曹操在《终令》中提到的邺城。邺城的西边,是地势较高的黄土塬地貌,遍布着村庄和农田。如果曹操墓在邺城西边的这一片田地,那么经历了岁月变迁,曹操的墓葬究竟藏匿在哪里呢?
曹操生前要求将自己葬于西门豹祠西原上,唐代的地理名著《元和郡县志》记载,曹操的西陵距离邺城三十里,与西门豹祠相距大约十五里,并且都在邺城的西边。因此,找到了西门豹祠,就等于找到了曹操墓的一个重要坐标。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邺县的县令,他带领当地人们治理漳水,破除了巫婆每年都要为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将残害百姓的巫婆投进了漳河。西门豹治邺有方,受到百姓爱戴,当地人们为他修建了祠庙,西门豹祠由此而来,因此,要想寻找曹操的墓葬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首先要找到西门豹祠的位置。关于西门豹祠的位置最早的记述是距离曹魏时期,仅仅二百多年的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经注》。1985年,在河南安阳市安丰乡出土了一件后赵建武年间的勒柱石刻,上面刻有西门豹大夫画像,以及西门豹祠的重建时间、面积等内容。
后赵建武年间是公元335年至公元348年,时间距曹操去世的时间约有一百多年。《水经注》成书年代距离曹操去世,也只是二三百年,《水经注》的文字记载与所出土的勒柱石刻内容完全一致,考古专家认为出土后赵建武年间,勒柱石刻的西门豹祠遗址正是郦道元所描述的西门豹祠。在古邺城西的漳河北岸,有一处古城遗址,正是战国时代所建的武城,在他的东南方向约七里的漳河大桥南侧,安阳县安丰乡乐镇村东,有一处隆起的土台,台上立着一块宋代石碑,碑文明确记载这里就是西门豹祠。它的位置与《水经注》中所记载的西门豹祠的位置完全一致,专家认为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的西门豹祠,正是曹操在《终令》所指的西门豹祠,只是经过了后世的重修。
在考古人员认定的西门豹祠的西部,是地势较高的开阔地带,曹操在《终令》中所说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的地带,应该就是指这里。为考证西门豹祠西原的地貌特征是否同文献记载相符合,河南省安阳市的考古工作者对西门豹祠西原的地貌进行了测绘。考古人员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发现,这片开阔地带地势很高,比今天的漳河河渠明显高出12米,而在曹魏时代,这里的地势应当更高,同周边的土地相比,这片土地又很贫瘠,直到现在许多地方不能种植庄稼。曹操在《终令》中要求将自己埋葬在瘠薄之地,由此看出曹操首先看重的这里是一块不能种庄稼的瘠薄之地。考古人员通过种种迹象分析,埋葬曹操的陵墓应当就在这片开阔地域,也是曹操《终令》里所说的邺之岗西。由于曹操墓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又经过了1700多年的风雨冲刷,在地面上很难找到陵墓遗存的痕迹了。难道曹操墓地没有一点地理上的特征可供辨别吗?
刘心长是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他几乎走遍了邺城周围十几里的山岗田野,对那里的文物古迹进行了细致的实地勘察。经过数年研究,认为曹操墓就在河北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讲武城乡西部以及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共约五平方公里的范围,并把这一区域称作曹操墓田。刘心长划定曹操墓田区域的理由是,这一片区域正好在邺城的西边,又是岗丘地带,而去土地较为贫瘠。
2007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好穿越曹操墓田所在的区域。河南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南水北调,安阳固岸考古队队长潘伟斌提出,同刘心长一致的观点,认为决定曹操墓葬的人正是曹操自己。潘伟斌等人结合文献记载,对实地进行了细致的踏勘,把曹操墓可能所在的位置缩小到了更小的范围。曹操墓极有可能在河南安阳安丰乡,靠近漳河的一块不大的区域,一时间困扰世人的曹操墓葬之谜,再一次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