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裴注《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的人则可能会说曹操本应姓夏侯,是夏侯敦的堂兄,由于曹操的父亲曹操被宦官曹腾收养才改姓曹。这种说法的历史依据见于《三国志武帝纪》中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和《世语》中的一段话:(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敦之叔父。太祖于敦为从父兄弟。由于二书皆是言之凿凿,且又不是孤证,因之曹操本姓夏侯的这一说法历来为史学界大部分人所接受DD换言之并没有人去推翻这一说法。那么,曹操真的本应姓夏侯吗?
予以为不然。众所周知,古代是不允许同族婚配的,在这一点上即便是如三国这样的乱世也不例外。我们再看一下曹操与夏侯一族的婚姻关系:曹操和夏侯敦是儿女亲家DD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了夏侯敦的儿子夏侯;曹操的侄女嫁给了夏侯渊的长子夏侯衡;夏侯尚的元配夫人是曹氏宗女。(已上皆见《三国志诸夏侯曹传》)问题就出来了:如果曹操真的如二书所说是夏侯氏之后,他又如何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夏侯氏结亲?或许有人会说,曹操的父亲曹嵩既然过继给了曹腾改了曹姓,曹操与夏侯一脉便不能再算作是同族,因之曹氏与夏侯氏联姻与同族不得婚配这一世理伦常并不相悖。果真如此吗?举一个同时代的例子。按《三国志陈矫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矫本刘氏子,出嗣舅氏而婚于本族。徐宣每非之,庭议其阙。由此可知这一说法不能成立。再回到前一个问题,曹操之所以乐此不疲屡屡与夏侯氏联姻恰恰说明了其并不是夏侯氏之后。
夏侯敦死后,王(曹丕)素服幸邺东城门发哀。孙盛对此的评价是在礼,天子哭同姓于宗庙门之外。哭于城门,失其所也。(语出《三国志文帝纪》裴注)由此可知孙盛也是采信《曹瞒传》的这一说法。却不知孙盛作史评因何对曹氏同姓婚配这样逆伦背常的大事置若罔闻反而汲汲于应哭于何地的小节,如此不可谓不是网漏吞舟了。
若如二书所言曹操乃夏侯氏之后又与夏侯一族联姻不外乎两种解释:
一是曹操明知自己的身世却还要这样做。于情于理这种说法都说不过去,曹操即便再丧心病狂却也不至于到败坏伦常的地步,更何况当权者与下属的联姻多带有拉拢的色彩,若曹操和夏侯敦本就是堂兄弟,又何必多此一举?因之可以除外这种可能。
二是曹操不知道自己与夏侯氏的关系才这样做。这同样也不可能。曹腾不是汉惠帝,收养个儿子也不是事关皇权的宫省秘事,并没有必要隐瞒其养子的真实身份。退一步说即便曹嵩、曹操都不知道自己的出身,夏侯敦的祖辈也不会对此一无所知。
故此可知曹操不可能如二书所说的那样是夏侯氏之后。
既然曹操不是夏侯氏之后,那他本来应该姓什么?个人认为曹操本就是姓曹。
看一下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对曹操出身情况的描述: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陈寿在明确交代了曹操之父曹嵩是宦官曹腾养子的情况下还是认定曹操是汉初相国曹参的后代。有位学者认为这是胡扯,说曹嵩和曹腾并没有血缘关系,即便能考证出曹腾是曹参之后,与曹操又有什么相干?此言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略一推敲就会发现不尽然。这位学者忽略了一种可能:据司马彪《后汉书》所记,曹腾的父亲曹节至少有四个儿子,而这四个儿子中除了年龄最小的曹腾入宫做了宦者之外,其余三人(伯兴、仲兴、叔兴)都是可以娶妻生子的。也就是说不能除外曹腾的养子曹嵩是从其某位兄长处过继而来的可能性。若果如此,曹腾是曹参之后,曹腾的兄长自然也是,曹嵩、曹操亦如是。胡扯之说未免过于武断。
古人血脉观念颇重,即便是领养也会尽量在同宗同族中选择。且以曹腾的宦者身份从大街上抱养一个无主弃婴的可能性并不存在,因此曹嵩很可能就是曹腾从曹姓族人甚至其兄长自过继而来。陈寿的那句颇为暧昧的莫能审其生本末同样否定不了上述可能的存在。
曹操在其《家传》中自称是曹叔振铎之后,可见其也认为自己本就姓曹。曹操之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已有公论,这一点曹操从未隐讳,当然也是无可隐讳。既然曹操对其宦官养孙这一身份都能坦然直面,试问其若本非曹姓又何必牢牢抱住一个曹字不放?有人说曹操此举是为了替自己找一个好的出身门第,是自己抬自己,可千百年后人们都能意识到曹腾是曹参之后并不表示曹操也会是曹参之后,曹操自己会想不到?明知自己本不姓曹,放着祖宗不认却视天下言论于无物掩耳盗铃般昧着良心说自己是什么曹叔振铎之后,怎么看怎么象是拙劣小人的行径,以曹操之行事能做出这种授人以柄、贻笑万年的事情?
既然曹操都说自己祖上姓曹,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事实的确如此。
另有几条佐证:一是自曹操起曹家都未与同夏侯氏一样位高、权重、功多的曹仁、曹洪、曹真等曹氏宗亲有过过姻亲关系;二是魏明帝曹奔次恢初准备给曹腾之父曹节追加谥号,由于刘晔、卫臻等反对才打消了这个念头(《事见三国志刘晔传》);三是曹绷僦帐庇以曹休之子曹肇、曹真之子曹爽等为辅孤重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