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觉得诸葛亮比曹操强,因为那时将“三国”当神话史诗看,当然,也把自己的未来当神话史诗看;稍微成熟点,多读点书,多做点事,更重要的是多见着几个能人,觉得曹操比诸葛亮强。
因为过惯了考核的日子,习惯了用实际成绩来衡量才能的工作模式,所以觉得曹操做出来的成绩就量化角度而言,当然比诸葛亮的大。
再入中年,受的挫多了,忽然又觉得诸葛亮了不起,知道客观大势未必跟着人的才能走,在容忍失败的同时,不去轻易否定一个人的才能,因为在胜败的后面还有三个字――不容易,成功者不容易,失败者也不容易。
1、实力悬殊阶段:夺取1%的份额也是一种胜利
如果进行量化考察,曹操的成绩单绝对比诸葛亮的漂亮,很简单,曹操的公司比诸葛亮经营的公司大,而且这是曹操亲手打造出来的,虽然说在纷纭竞争的尽头。
天下只剩下三大公司:曹魏、东吴和蜀汉,但名额不等于份额,不是说你有一个名额,就一定有三分之一的份额,三足鼎立,这三只足的大小粗细是不相等的,因此这鼎也不是平衡的。
还是看大数据吧,无论从基本盘的大小、资源的占有量还是人力资源的充沛与否来观察,曹魏公司占据了天下的十分之九以上,剩下的不足十分之一的份额。
你们东吴公司和蜀汉公司各自去分吧,更何况在剩下的一成份额中,蜀汉公司又占劣势,当时的战略分析家,东吴的大学者张俨就做过数据分析:蜀汉公司的综合实力只有曹魏公司的九分之一,事实上,这九分之一都已经算是夸大了,估计把东吴那份也给搭上了。
这样一来,拿曹魏公司的九成与蜀汉公司的不足一成来比,那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不过,这怨得了诸葛经理吗?大数据的对比不能停留在静态的层面,我们要有动态的眼光。
进行科学的对比,要有一个坐标,我们就将坐标设定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后,那时,曹老板已经是北方巨无霸公司的老大,虽然借的是汉献帝的壳,但公司实体是曹家的,公司骨干也是曹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