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才女——蔡文姬,有一段复杂的个人经历,尤其是突变的家庭氛围,让这位美丽女人,派生出传奇历程。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可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献帝时,他当过左中郎将,后人又称之为蔡中郎。蔡邕是家里的擎天柱,他翼护着全家老少,浆育着聪明伶俐的宝贝女儿。范晔专门作了一篇《蔡邕列传》,足见老先生名流大家的重要地位。
蔡邕是位大孝子。老娘病了,他就煎汤熬药,一勺一勺地喂。睡觉不脱衣服,稍有动静就爬起来伺候。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蔡邕愣是低声细气地陪护了三年,直到老娘躺进了棺材。不管哪个朝代,衡量人品的标准大体相似,那就是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一个连亲生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能照顾兄弟、提携朋友呢?又怎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哩?
汉代还没有科举制度,从民间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就是举孝廉。以蔡邕之德,举一百次孝廉都有富余。为什么他能青史留名,难道仅凭当过三年出色的家庭护士吗?显然不是。《蔡邕列传》记述了他种种过人的本领:博学多闻,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范晔还绘声绘色地讲了两段故事:
蔡邕赴江南,在一家旅店借宿。忽然,灶堂里传来噼噼啪啪的燃烧声。他耳音非常敏锐,立刻辨出,火里烧的肯定是块上等琴料。于是,起身冲进厨房,把那块木头从烈火中抢了出来。精心剪裁之后,那块黑不溜秋的劈柴,竟被制成一把珠圆玉润的古琴。琴弦一响,那美妙的声音,的确举世无双。可惜,有点儿美中不足,琴尾残留着一块儿焦痕,他便将错就错,取名焦尾琴。不服行吗?蔡邕的耳力就这么刁!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升任议郎。他位列朝班,最上心的还是儒家经本和六经文字。那些泛黄的古籍,已被酸文、腐儒,以及各种各样的二把刀,糟蹋得面目全非,字里行间,谬种流传。为了不贻误后学,蔡邕向朝廷请旨,希望重新勘校这些经文。
请旨容易,做起来很难。这可是一项见功夫的文化工程。倘若书底子不深厚,怎敢对古圣经典动手术呢?蔡邕就有这个本事,朝廷一点头,他立刻扎进了故纸堆,汗流浃背,秉烛夜读。这项文化工程刚结束,他又亲自书丹立碑。蔡邕堪称当代一流的书法大家,他擅长隶篆,还创造了著名的飞白书。活儿都干完了,他长出了一口气。
如今,46块镌刻着经文的石碑矗立在太学门外,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车帐堵塞道路,每天足有一千多人来观赏、摹写。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也是中国第一部汉石经,它奠定了蔡邕文化教主的地位。太尉马日由衷地赞叹:伯喈,旷世逸才。由此可见,著名文人——蔡邕,已经具备了非同凡响的书法功力,也就是笔力。(下图:蔡邕先生的传世书法——《熹平石经》。)
这位旷世逸才居高声自远,遍结天下名士,他和青年才俊曹操,亦师亦友,情意相投。幸亏有这层私交,否则,蔡文姬后来的命运将会更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