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曹操的地宫究竟在哪里?曹操是否真的葬在西陵?

公元220年,就是曹操去世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悲痛之余写了一篇《武帝哀策文》的文章,简称《策文》。《策文》具体的描述了曹操的丧葬过程,也对曹操墓的地形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弃此宫廷,陡坡山阿,说明墓在半山腰一处内线凹的山窝处。

曹操在《终令》中要求广为兆域,使足相容,那些大臣列将当中的有功者死后都要陪葬在他的陵墓周围,因此他的墓地应当是宽阔的,容得下陪葬的陵墓。刘心长认为在这片岗丘与漳河之间的武吉村、曹冠村一直到西曹村、西小屋一带,是一片平坦开阔的地带,这就符合曹操的公卿大臣,以及有功者陪陵的要求。史料也有记载,曹操的西陵开始建有祭殿,后来魏文帝曹丕力推薄葬,下令毁去了曹操西陵的殿屋,这也使得曹操墓更加如同常人的墓葬一样,失去了标志和特征,最终淹没于岁月的烟尘当中。《三国志》记载,于禁拜揭露高陵看到他被降服之状,羞愧发病,由此可见,曹操安葬后在高陵的陵区墓田上建造了陵屋。

河南省渑池县境内的首阳山,正是曹操的次子魏文帝曹丕选取的陵区,曹丕建立魏国后建都洛阳,在公元222年的冬十月就确定首阳山为寿陵。曹丕在自己的《终制》中要求,对自己的墓葬因山为体,不封不树,将他的寿陵从简修建,同时严格采取薄葬政策,这同曹操对于自己墓葬的要求完全一样。曹丕还对随葬品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以至于对他的棺木仅刷漆三遍也有交代,曹丕规定以上制度为最终制度,无论是权高位重的大臣,还是他的后人,都要严格遵守执行。曹丕为了保证这个制度能够严格执行下去,还把诏书分别藏在了宗庙、尚书府、秘书府三个地方,以便相互监督执行。曹丕是曹操王位的继承人,对曹操墓葬的真实情况应当最为了解,曹丕在他的《为武帝策哀》一文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曹植是曹操一生中25个儿子当中被称作是最有才华的,他记载了父亲下葬的情景,曹植在为他的父亲写的《诔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曹操在准备好要入殓时,身上穿着平时穿的缝补过的衣服,他的印玺没有随葬,仅象征性的将平时捆绑这些印玺的丝带随身放了进去,随葬的器物中没有金银,都是些陶器等物。历史学家由此分析,通过曹丕确立薄葬制度,以及对自己墓葬的要求,说明曹丕继承了父亲曹操提倡的薄葬主张。同时,曹丕的《策文》和曹植的《诔文》不仅说明了曹操的《终令》和《遗令》得到了严格执行,还告诉了后人曹操出葬时的一些细节。曹丕在《策文》中记载,公元220年2月,曹操的灵柩在夏侯尚司马懿等人的陪奉下被运抵邺城,埋葬在他亲自选定的邺城西面的山岗上。

曹操墓是一个千古之谜,对于深藏曹操的地宫,更引起人们的种种推测和猜想。那是一个怎样神秘莫测的未知世界呢?魏文帝曹丕在《为武帝哀策》一文中这样描述:在进行曹操的葬礼时,首先占卜可以下葬了,然后才打开通向墓道的大隧洞口,墓室里一片黑暗,丧葬仪仗队已经整整齐齐地站好,天官、地官、水官这三官也并非马排开,前导高高地举着丧旗,手执长戈,高扬盾牌。曹植对曹操墓也有类似的描写,他在《诔文》中描述窈窈玄宇,三光不入,就是说明地宫埋藏于地下很深的地方。

既然曹操就葬在了西陵,难道不留下一丝痕迹吗?刘心长和考古人员在已经锁定的曹操墓田里苦苦寻觅,也在浩繁的典籍中寻找有关曹操墓的线索。突然,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的一篇《吊魏武帝文》引起了刘心长等人的注意,《吊魏武帝文》披露了曹操《遗令》中的一些细节。曹操在遗嘱中说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陆机曾担任皇宫的著作郎,他有机会接触皇室秘阁中的历史档案文献,当他看到曹操的《遗令》不由心生感叹,写下了一篇《吊魏武帝文》。历史学家认为陆机的记载可信,陆机生于公元261年,距曹操去世只有40年,他又是东吴名将陆逊孙子,因此,对曹操《遗令》的内容应当更为留心。

赤壁之战三年以后的公元208年春,曹操在邺城修建了一个著名建筑铜雀三台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铜雀三台依邺城城墙而建,最为高大的铜雀台铸大铜雀于楼巅,成为曹魏政权的象征性建筑。铜雀三台之间有楼阁相连,雄伟壮观,称为曹魏三台,曹操经常登上铜雀台,听歌看舞会,或赋诗抒怀。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lishigushi/44005.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