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埜是明朝中期兵部尚书,字孟质,别号朴斋,湖南宜章县人氏。明英宗御驾亲征之时,作为随军大臣跟随左右。土木堡之变爆发之后,随行的一百多位大臣几乎都不幸遇难,邝埜自然也不例外。
邝埜出生于公元1385年,永乐三年二十岁的时候中举,六年之后高中进士,授予监察御史之职。
明代自明成祖朱棣起,可以说有两个都城,首都北京还有转为陪都的南京。在将首都转到北京的时候,并未忽视对南京的管理。除了北京之外,南京还自有一套管理系统。就像北京的六部一样,南京同样存在六部,只不过六部的掌管要加上南京二字。
邝埜在明成祖时期,就曾受明成祖之令,前往南京调查金融制度被豪民破坏一事。在处理此事之时,邝埜未曾大兴牢狱,而只是将几个领头人出头鸟处置,在没有扩大影响的情况下,完美的解决了此事。
永乐十六年,有人上奏明成祖朱棣,说秦地百姓聚在一起图谋不轨。邝埜被明成祖授予陕西按察副使的职位,前往处理此事。邝埜通过多方调查,证明了此事实乃诬告,诬告之人被朱棣下诏书诛杀。
宣德四年,关中发生大的饥荒,邝埜赈灾有功,受到赞扬。后来其父去世,回乡守孝,孝期满后回京任应天府尹。
时间来到正统年间 ,也就是明英宗继位之后,邝埜担任兵部右侍郎。当时兵部尚书王骥外出督军,因此兵部的事务很多都是他处理的。他有条不紊的处理了堆积事务,工作完美。
正统十年,本就表现优秀的邝埜,在处理了兵部事务好几年之后被提为兵部尚书。当时瓦剌国力日将强盛,对明朝的野心也逐渐显现出来。邝埜看出了瓦剌军进犯是迟早的事情,所以多次上奏朝廷,请求增强边疆防御力量。与此同时,选取有能力有智谋的大臣到西北巡视边务,不过可惜的是这些请求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用。
正统十四年,瓦剌军队来犯,气势汹汹。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鼓动下,不顾朝中文武百官的阻止,毅然决定亲征。
这个消息刚传出,邝埜就上书道:“也先进犯,派一个边将足够控制局面。陛下是国家的主人,为什么不重视自己。”皇帝无视了他的劝诫。
后来他作为随行大臣随同明英宗车架出征,路上一直都没有忘记劝说明英宗回朝。后来在随行之时,邝埜不幸在行军途中落马,几乎摔死。当时有人劝说他留在怀来城就医,邝埜却坚持随从皇帝出行。
后来御驾驻扎在宣府,朱勇战死,邝埜再次上书请求英宗还朝。王振对此大怒,呵斥道:“汝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威胁意味十足,然而邝埜却丝毫不惧,正义凛然的说:“我为社稷生灵言,何得以死惧我?”
王振大怒之下,命人将邝埜架了出去。邝埜与户部尚书王佐在帐中相对哭泣,第二天明军被瓦剌军打败,邝埜也被杀死,享年五十六岁。
邝埜的忠诚之心苍天可见,可惜的是天意弄人,辜负了他。邝埜是个十分有原则,坚持国家法律,不以公谋私之人。
邝埜担任兵部尚书的时候,家中侄子前来向他求官。以他当时的地位,实在不是什么难事。但是邝埜却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并且告诫侄子要读书明义、谦和礼让、和睦乡里、守信敬业,勤俭持家、贤德积善。可知邝埜本人风度,邝家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