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当然这种说法有些绝对,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个好爸爸,真的很重要。因为先辈多年积攒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可以让后辈少奋斗好几年,甚至好几十年。
当你是富二代、官二代时,你就已经和没有任何背景的同时代人站在了不同的跑线上,当别人还在奔跑冲刺时,你早已经到达了终点。可以说,这是优势,但运用不当,也会变成劣势,甚至会害你一辈子。
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看,因为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只要你的内心足够强大,就能在这个险恶的世界找到出路。
很幸运,王云出生在一个不错的家庭,是官宦世家,从他的六世祖王纲到他的父亲王华,代代都是饱学之士,出生在书香门第,对他的人生之路有很大的影响。
翻开家谱一查,书圣王羲之赫然在目,这是一个足以让王家的任何一个后代引以为豪的人物。
祖上如此辉煌,后辈再不努力,愧对祖先啊,若不打拼出点成就,死后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啊。
虽然后世儿孙都憋着劲儿要创一番成绩出来,但有些事往往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书圣王羲之的成绩不是想超越就能超越的,结果后世子孙没有几个有所建树,都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直到王云出现,王家才看到了一丝光大门楣的曙光。
在介绍王云之前,先看看他的几个颇有代表性的长辈。
六世祖王纲生活在元末明初天下大乱之际,不仅是写文章的一把好手,还兼有将才,可谓文武双全。
都说,乱世出英雄,既然天下大乱,王纲同志又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他本该大展拳脚,建功立业。但这是一般人的想法,王纲不这么想,他不喜欢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那种打打杀杀的生活,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要能在乱世保住性命,平平淡淡过一生,便知足了。
为了躲避战乱,王纲跑进深山老林,开始过隐居生活。在深山中,不止王纲一个人,他碰到了一位相面高人,于是拜师学艺。这位高人也觉得王纲是个难得的人才,便把生平所学尽数传授给了他。淡泊名利的王纲本想过普通人的生活,但他的才气是盖不住的,尤其是他成了相面高人后,更是被越传越神,在人们眼中,他就是一个"活神仙"。
据说,王纲学成下山后,碰到了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的刘伯温。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王纲见刘伯温气质非凡,刘伯温见王纲谈吐不俗,二人摆起了龙门阵,都有相见恨晚之意,便结为了好友。
王纲在山里和高人学习了相面的本事,断定刘伯温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便对他说:"你将来一定会飞黄腾达的,我喜静,不愿意被凡尘俗世所扰,等你发达了,就不要来找我了。"
刘伯温说:"这怎么行?好兄弟就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我有了好前程,也要让你阔一把。"
看到刘伯温的认真样,王纲摇摇头,没再说话。毕竟,人活一世,能有个掏心掏肺的知己,也算是上辈子积德了。
萍水相逢的朋友,高谈阔论一番,本以为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毕竟,在乱世中,变数太多,飞来横祸是常有的事,今天虽然还活着,并不能保证明天还能见到太阳。
没想到,这刘伯温是个守信的人,一直把王纲的事儿放在心上,等他帮助朱元璋打下江山后,便向朝廷推荐了王纲。
王纲的名气太大了,这么有才的人不为朝廷效力,朱元璋也不放心啊,因为在他的眼里,只有朋友或敌人两种人,王纲可不愿意与朱元璋为敌,到老了还不得善终。结果,七十岁的王纲被举荐到兵部担任郎中(正五品)。
这刘伯温怎么这么死心眼啊,自己当初不是已经说了不想出山为官吗?想到这里,王纲的肠子都悔青了。
王纲奉命到京城上任,因为办事能力强,表现出色,被升任广东参议,后来在增城征讨苗人的战役中以身殉职。
再怎么说,王纲也算是因公殉职,国家不仅要给个烈士的名分,还应该给一笔抚恤金吧。
王纲16岁的儿子王彦达,也就是王云的五世祖也是这么想的。
想法虽然很正确,但现实很残酷。
虽然朝廷在增城建庙褒扬王纲,但因为朝中无人,却没有拿到抚恤金,这真是人走茶凉,是人怎么能干出这种事呢?王彦达非常气愤,用羊皮裹起父亲的尸体,背回家,发誓再也不为朝廷效力了。
王彦达说到做到,终身不仕,在家除了读书自娱外,还要做的事就是侍奉老母,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因为居住在秘图湖之侧,故号"秘湖渔隐"。在临终前还告诫儿子王与准:"书要读,但不要为官。"
王与准谨记父亲的临终遗言,博览群书,拒绝任何人的引荐,一心一意地当隐士。
王云的太爷爷王世杰尽通"四书"、"五经"及宋代诸大儒之说,他本来也想学父辈淡泊名利,但家中的米缸总是空着,总得想办法改善一下生活条件吧,否则太对不起肚里的墨水了。于是,王世杰顶着家里的压力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到了考场,他才知道考生必须散发脱衣接受检查,确认没有夹带作弊的东西后才能进入考场。
王世杰大发雷霆,他认为这是对考生人格的侮辱,强烈的自尊心让他转身回家了。从此,王世杰再没有提科举的事,不过,王家人的思想已经逐步趋向入世了,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爷爷王天叙把王云一手带大,王云日后能成为心学大师,深受王天叙的影响。史载王天叙细目美髯,风度翩翩,不仅是一个美男子,而且仁义大度、与人为乐而尊严又不容侵犯。另外,他还有敏捷练达的才智,是远近闻名的大儒。虽然学识渊博,但不热衷于功名利禄,只是给豪门望族当当家教罢了,是一位像陶渊明一样的隐士。
老爹王华,字德辉,别号实庵,晚称海日翁,因为曾在龙泉山下读书,又称为龙山公。从小就聪明机灵,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到了他这一代,王家终于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不再视科举为敌了。
明成化十七年,王华考中殿试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当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官名)。弘治年间,王华又被任命担任明孝宗皇帝的老师。曾给孝宗皇帝讲过《大学衍义》,还因此受到孝宗赐食慰劳。能当帝师,还能得到被皇帝赐食慰劳的殊荣,这是相当了不起的,足以成为王华炫耀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