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明朝第一神人,请叫我“神童”

王云生活在这样显赫而又有丰厚文化素养的家庭中,自幼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都说虎父无犬子,老爹能当状元,而且和皇帝都那么铁,王云也应该差不到哪里去吧。

王华望子成龙心切,恨不得把自己所学都传授给王云,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

虽然王云从小就资质过人,非常聪明,惹人喜爱,但他直到5岁也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这可怎么办?难道这孩子天生聋哑,这太残酷了。

王家上下都急坏了,该想的办法都想过了,该看的医生也看遍了,但王云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没办法了,只能期盼奇迹出现了。

在等待中煎熬是最折磨人的,王华不止一次地祈求上天,从如来佛祖太上老君,凡是他知道名字的都要祈祷个遍,希望王云有一天能开口叫他一声爸爸。

也许是王华的诚心感动了上天,也许是老天不愿意再让王云受苦,奇迹出现了。

就在王云五岁那年,他和小朋友们玩得正欢,一个老和尚走了过来。那么多小孩,他连正眼也不看,直接走向王云。从上到下,仔细打量一番后,摇着头说:"好孩子啊,可惜被道破了"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是啥意思?这个老和尚也太奇怪了,王云不解其意。

当爷爷王天叙知道这件稀奇古怪的事后,他捋着胡须,仔细琢磨着老和尚的话,突然眼前一亮,原来自己给孩子取名"云"泄露了天机,所以王云才会遭受这样的惩罚。

既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好办了,给王云改名字,这是必须的。于是,王天叙给王云更名为"王守仁"。

改了名字后,奇迹便出现了,王守仁便能开口说话了。这绝对是一件大喜事,王家特意摆宴席放鞭炮庆祝了一番。

更奇怪的还在后面呢。

一天,王守仁见大家都各忙各的,没人搭理他和他玩,倍感无趣,便找了个地方坐下来念念有声,权当自娱自乐了。

王天叙觉得很奇怪,这孩子一个人念叨什么呢?他仔细一听,吓了一跳,原来王守仁在背诵自己平时读过的书,而且一字不差。

这孩子,难道真的是一个天才?

王天叙被雷到了,他抱起王守仁问:"这些东西,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王守仁说:"爷爷在念书时,我记下的。"

从王天叙惊愕的表情中,可以得知他已经彻底被这个小孙子征服了,他确定以及肯定以后光大门楣的事就只有靠王守仁了。

改个名字就能有这么大的效果?这些故事很可能是杜撰或被夸大其词了,以彰显主人公的不凡和神秘,不过,这至少可以说明一点,那就是王守仁的祖辈对他抱有殷切的希望,希望他将来能大有作为。

在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因为王守仁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称呼王守仁为王阳明更为通俗,所以,在下文中我们统一称呼王守仁为王阳明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高中状元,全家都要迁居京师(北京)。京师既是人才会聚的地方,又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在这里必定能大开眼界,增长见识。能在京师读书,这无疑是王阳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第二年,10岁的王阳明跟随祖父王天叙赶往京师。途经金山寺时,天色已晚,只好在金山寺借宿。当晚,王天叙和同住在金山寺的的游客们觥筹交错,饮酒消遣。

王天叙说:"我儿子高中状元,在京为官,我们要去京城找他去呀。"

众人一听,恭贺一番。

既然是状元的老爹,肚子里一定有不少墨水,有人便提议来个赋诗比赛,一较高下。

饮酒赋诗,这对王天叙来说是小菜一碟,自然不惧。

很多人马上摇头晃脑,尽力想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作来。但不得不承认,人和人是有差距的,有些事即使你用尽全力,绞尽脑汁,也不见得能尽如人意。

结果,这些人的水平确实不咋样,所作的诗太过于平常。

轮到王天叙了,他自信自己的水平在他们之上,这状元爷老爹的名号也不是徒有虚名。

只见他一手端着酒杯,一手用筷子敲碗,想跟着节拍,把诗一气呵成。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王天叙摆足了谱,想脱口而出时,脑袋突然短路了,已经到嘴边的诗,就是吟不出来。

这可太尴尬了,不仅丢自己的人,连状元儿子的脸也丢尽了。王天叙酒意全无,脊背都开始冒汗了。

这时,在一旁的王阳明看到爷爷如此尴尬,便站起来说:"爷爷早已作好了诗,嘱咐我在席间读出来。"于是,一首对仗工整的诗出现在大家面前: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纱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古代金山如浮玉漂浮在波涛之上,山色青碧,江天一色,景色美不胜收。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赞美金山的脍炙人口的诗篇。王阳明的这首诗动静结合,把金山的形胜气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众人都夸王天叙了不起,不过只有尴尬的王天叙自己明白,这不过是王阳明为自己解围罢了,他想不到一个10岁的小孩,竟然能吟出这等上乘之作,真是了不起啊。

天下总有一些好事者,既然状元爷的老爹水平这么高,那么状元爷的儿子应该也差不了,于是,有人提议以景点"蔽月山房"为题,要让王阳明作诗一首。其实,这也就是一句玩笑之语,不会有人存心刁难一个孩子的。

但王阳明却没有丝毫畏惧之色,一首《蔽月山房》随即脱口而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平心而论,这首诗言古体而无气,言近体则无律,只是一首打油诗罢了。但细细品味,奥妙无穷:山和月哪个更大?这种辩证命题出自一个10岁少年之口,并给出了完美的思辨解答。

真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这下,众人彻底服气了。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mingchaogushi/4821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