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冯太后介绍-北魏时期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

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名字不详,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人,鲜卑化汉族。北魏时期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辽西郡公冯朗之女。
出身北燕王室长乐冯氏。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为皇后;和平六年 (465年),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时值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权臣乙浑,依据祖制归政于献文帝;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暴崩,时人疑为冯太后所鸩杀。冯太后拥立孙子拓跋宏即位,成为太皇太后。二度临朝称制,扶持孝文帝十四年,成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太和十四年九月(490年10月17日),病逝于平城,葬于永固陵,累谥“文成文明太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龙门石窟修建古阳洞以纪念冯太后。

人物生平

国亡父丧
冯氏是长乐信都人,出身于北燕皇族,祖父冯弘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国君。冯氏的母亲王氏,乐浪郡(今朝鲜平壤)人,是冯朗在北燕时所娶。因多年动荡不安,直到随夫任官长安后,生活才暂时得以安定下来,王夫人给冯朗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冯熙,即冯太后的同胞兄长。到了441年,王氏夫人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就是后来的冯后。冯氏出生之时,距祖上建立的北燕灭亡已有六七年的光景。太武帝拓跋焘已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与南朝宋沿黄河形成了对峙之势。
冯氏出生后不久,哥哥冯熙就因叔叔冯邈战败,没入蠕蠕(柔然,居于阴山一带的少数民族),被人带着逃到氐、羌中生活,多年以后才找回。接着,冯家突然遭遇了飞来横祸:不知是朝廷对冯后那位曾为北燕王子的父亲心存疑虑,还是冯朗果真有什么不轨之举。总之,冯朗因受一桩大案株连被太武帝下令诛杀了。按照惯例,冯氏因为年幼又是女孩,就被没入宫中,成了拓跋氏的婢女。冯氏在宫中得到了姑母冯昭仪的多方照应。
13岁的文成帝登基不久,就选中冯氏做了贵人。这一年,冯氏只有12岁。
册立中宫
冯后离开了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姑母,来到了文成帝的寝宫。婚后,陪王伴驾的生活是和美的,她也更有条件熟悉和了解国家最高层的政治运作了。由于用人得当,特别是由于重用汉族大臣高允,文成帝统治时期的北魏基本处于较为稳定发展的状态,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冯皇后对文成帝不拘民族成分,宠重汉族出身的高允,感到十分钦佩。朝廷之上对汉人的看法也明显改观。这对于日后冯皇后当政期间吸收汉法、重用汉人、推行汉化的措施,无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文成帝的施政风格给冯后留下了深刻印象,二人的感情也与日俱增。
太安二年(456年)正月二十九日乙卯,15岁的冯氏被文成帝立为中宫皇后。冯后主持中宫,除了她的聪慧与才貌外,也与她在宫中生活多年深谙宫内诸多关节有关。因为,宫中嫔妃要得正位中宫,必须先要手铸金人,若能铸造成功,则视为吉祥如意,若是铸而不成,则妃嫔不能立为皇后,这在北魏历史上属于“故事”,也就是定制。为什么要铸金人才能遂愿?史书上只说是“以成者为吉”,但因何“以成者为吉”,没有言明,推测这恐怕与鲜卑旧俗有关。宋末元初的胡三省是个大学问家,他在《资治通鉴》注中曾说过:“魏人立后,皆铸像以卜之。慕容氏谓冉闵以金铸己像不成。胡人铸像以卜君,其来尚矣。”也说铸金像是为了占卜。也许铸像以卜吉凶还有更深的内容包含其中。这与佛教当中造像的本义有无关连,是值得深究的。佛法东渐以后,虽遭魏太武帝拓跋焘毁禁,但民间信仰仍无消减,太武帝晚年就已对禁令有所松弛。到文成帝即位后,群臣都一再要求彻底解除对佛教的禁令,足见社会上下对佛教的信仰。兴安元年(452年)底,文成帝颁诏各州县许立佛寺,准许剃度出家,并亲自为师贤等高僧剃发。他在僧侣的建议下,命于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约三十里的武州山南麓,开凿五所石窟,每窟中雕凿石佛像一座,像高达六七十尺,遂成著名的山西云冈石窟造像的缘起。
太安四年(458年),文成帝率兵巡视阴山,车驾深入大漠,使蠕蠕(柔然)绝迹远逃,不少部落酋长率部求降。冯后为文成帝大扬声威而欢呼雀跃,并陪他一起观看了庆典活动。冯后不仅为国家的兴盛而感奋,而且也为国家的未来而操劳。
抚养献文
拓跋弘是文成帝拓跋濬与梁国蒙县(今河南商丘南)人李氏所生之子。太安二年(456年)二月,也就是冯氏被册为皇后的第二个月,不足两岁的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道武帝拓跋珪学习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的旧例,凡后妃所生之子册立为储君,生母皆要赐死,以防母以子贵,专擅朝政。李氏被赐死后,冯后便担当起了养育之责,将拓跋弘视若己出,竭尽慈爱,使文成帝也深感快慰。
贵为皇后的冯后,深深地理解文成帝为国操劳的艰辛,尽力为他排解各种烦闷与不快,特别在生活上给他以温存体贴。每次文成帝出征、巡幸归来,冯后都以她的百般柔情化解皇帝的一路风尘。在冯后身边,文成帝仿佛忘却了朝廷上大臣的争斗,忘记了柔然、刘宋于南北的威胁。总之,冯后与文成帝的后宫生活是美满和谐的。然而,天不作美。冯后做皇后尚不到十年,这种偕鸳效鸯的生活就画上了休止符。和平六年(465年)五月十一日,被誉为“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竟英年早逝,崩于平城皇宫的太华殿,年仅25岁。
丧夫之哀,令冯后痛不欲生,她一连几日以泪洗面,呜咽不止,既为丈夫离她早去而悲伤,更为自己命运多舛而哀痛。三日后,按照北魏的旧俗制度,焚烧文成帝生前的御衣器物等——这种葬俗至今在中国北方的一些乡村仍有遗存,谓之“烧三”,朝中百官和后宫嫔妃一起亲临现场哭泣哀吊。当火光燃起,悲哀不已的冯后突然身不由己地高声悲叫着,扑向熊熊燃烧的大火。周围的人都被她的举动惊呆了,待回过神来,急忙冲上去从烈火中救出冯后。幸亏及时,冯后才未被烧死,但烟熏火烤,她早已不省人事。过了很久,她慢慢地睁开眼睛,周围的人们方松了口气。冯后幽幽地苏醒过来,突然间似乎对生死之事顿悟了。自己生来如此坎坷多艰,或许正是冥冥之中神灵的安排。既然如此,何不咬咬牙挺过去。想到此,冯后就像换了一个人,悲伤的双眼透出了一股坚毅的光芒。
恩威兼施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文成帝死后第二天,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后被尊为皇太后。献文帝即位后,由于贪权狂傲的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欺凌这孤儿寡妇,阴谋篡位,北魏政治中枢又面临严重的危机。
天安元年(466年)二月间,乙浑三番五次地对安远将军吏部尚书贾秀说:“你应该要求朝廷给你妻子加封公主的名号。”乙浑的僭越用心昭昭。贾秀却说:“像我们这样的庶姓哪配称公主?我贾某宁愿死在今朝,也不会自不量力,贻笑后世!”乙浑大怒,恶狠狠地骂道:“老奴官,真是不识相的东西!”侍中拓跋丕(后改为元丕)听到这一消息,知道乙浑谋反已是迫不及待,便急告朝廷。早已胸有成竹的冯太后立即进行秘密布置,定下大计,下令拓跋丕、陇西王源贺和牛益等人率兵收捕乙浑,镇压叛乱。很快,令朝野上下怨声一片的乙浑便被捕杀,夷灭三族。平定乙浑之乱,稳定政治局势,冯太后表现出果敢善断的政治才干。接着,她再露锋芒,宣布由自己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冯太后这次临朝听政,前后仅有十八个月的时间。她凭借多年宫中生活的阅历和非凡的胆识,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局。
皇兴元年(467年)八月戊申,京师平城的紫宫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原来是献文帝之妃李夫人生了一个儿子拓跋宏。冯太后喜得长孙,自然十分惬意。这一天,天气清爽,她见拓跋宏长得白白胖胖,心情格外舒畅。时隔不久,她就决定停止临朝,不听政事,由已经14岁、初为人父的献文帝亲政,转而担当起抚养皇孙拓跋宏的责任。献文帝亲政以后,颇有作为。他贬斥了不少冯太后宠臣男侍,并试图重用提拔虽有才能而冯太后不喜之人,以结成自己的心腹。一开始,冯太后对献文帝的所作所为虽然感到心中不快,但也没有立即发作。到了皇兴四年(470年),冯太后再也忍无可忍了。事情是从李弈身上引起的。
母子生隙
自文成帝死后,年轻的冯太后不耐守寡的孤寂与冷清,再加上北魏乃是少数民族政权,冯太后就很注意那些美貌男子,以便选来做伴。李弈是官宦子弟,长得仪表堂堂,风流倜傥,又多才多艺,善解人意,兼之有朝政之望因而深得冯太后宠爱,经常入侍宫中。献文帝甚是不喜,以为后宫淫乱,世人也常有异言。皇兴四年(470年)秋天,李弈的兄长、尚书李敷的好友和同宗——相州刺史李欣因罪被告发。李欣为了自保平安,自陈李敷隐罪二三十条。
献文帝借机下令,将李敷兄弟打入死牢。这年冬天,李弈与哥哥李敷、堂兄弟李显德等人同时被杀。李弈死后,冯太后失去了一位甚是相得的宠臣,心中极难平静。据《北史·后妃传》载,献文帝诛李弈,“太后不得意”。后来,献文帝又把李欣擢为尚书,参决国政,使冯太后更无法容忍。于是,她利用自己的声威与势力逼迫献文帝交出皇位。献文帝本人聪睿夙成,刚毅有断,并自年少时就已处政甚雅,举朝称善。但生性喜好黄老(道)、浮屠(佛)之学,常常与朝中士大夫和沙门(僧人)一起高谈玄理,也给人一种雅薄富贵、厌倦国政、不以天下事为意的印象。在冯太后的强大压力下,献文帝曾想传位给素有时誉的叔父——拓跋子推,但遭到宗室大臣和宦官的联合反对。无奈,他只得在皇兴五年(471年)八月,禅位给不满5岁的太子拓跋宏,正如《魏书·天象志三》所说:“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太子拓跋宏即位,即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献文帝自己则做了太上皇,这一年,他只有18岁。
孝文帝即位之初,已移居崇光宫的太上皇并没有放弃手中的权力。实际上,献文帝此时牢固掌握北魏朝政,不仅朝廷大小国务皆亲自处理,还屡屡颁布诏书行使大权,甚至多次亲自率兵北征南讨,取得大胜,颇有世祖太武皇帝之风。延兴五年(475年)冬十月,已为太上皇的献文帝在平城北郊举行了大阅仪式,天下震动。这一切,使冯太后越来越觉得,自己需要再次出面执掌朝政以防献文帝对自己不利。就这样,一场巨大的宫廷事变悄悄引发了。承明元年(476年)六月的一天,朝廷突然宣布戒严,京师气氛紧张,宫禁之中更是戒备森严。不久,太上皇应召前来晋谒冯太后,被伏兵一拥而上擒拿住,强行软禁起来。随后,死于平城永安殿。时人多言献文为冯太后杀害。
再掌朝纲
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也就再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的政治核心。此时的冯太后,已年过而立,无论才识、气度还是政治经验,都更加成熟了。冯太后再掌朝纲,面临着新的挑战。献文帝死后,政局动荡起来。不仅如此,献文帝时所整治的贪污犯罪,在其死后再次屡起,也使北魏统治面临潜在的威胁。为了北魏长治久安,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冯太后恩威兼施,充分施展了她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才干。
首先,冯太后对当初诬死李弈的李欣下了杀手,既给心上人报了仇,又树立了朝廷整顿吏治的良好形象。其他的不法者,如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等因为贪赃被处极刑,长安镇将陈提等被罚徙边。一些为官清正廉洁者,则得到不同程度的表彰和赏赐。为了大权独揽,她还以谋叛罪诛杀了孝文帝的外祖父南郡王李惠。李惠的弟弟、儿子和妻子也同时被杀。为了清除隐患,冯太后不惜大开杀戒,以致因猜忌嫌疑被覆灭者十余家,死者数百人。不过,冯太后对那些明显没有政治野心者,往往能加以安抚笼络。如献文帝的亲信任内三郎的娄提,曾因献文帝被害愤然拔刀自刎,幸而未果。冯太后不仅不怪罪他,反而下诏嘉奖他的节义。有些心怀不满的大臣被她的举动所感服,这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冯太后为了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还特别注意培养扶植一些贤能之士做亲信,组成一个效忠她的领导核心。在这个领导集团中,有拓跋氏的贵族,也有汉族名士,有朝廷大臣,也有内廷宦官。而其中的汉族名士,不少又是她的宠幸之臣。
李弈被杀后,冯太后的私生活依旧毫无顾忌,不少健美强壮的男子成为其新宠。冯太后对其中的才干之士,任以要职,委为心腹,这些人多成为她政治上的得力帮手和股肱之臣。如自称出身太原(今山西太原)的王叡,自幼传承父业,精通天文卜策之术,承明元年(476年)后,因姿貌伟丽得到冯太后宠幸,一下就被越级擢升为给事中。不久,又被拜为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太原公。其后,王叡还曾勇退猛虎,保护了太后与孝文帝,因而更受亲重。另一位是陇西李冲李冲虽然是因为器能优长得到重用,但因其风度不凡,姿貌丰美,也逐渐被冯太后看中,成了她的情夫。冯太后常常将一些珍宝御物赠给他,素称清贫的李冲,因而成为富室。冯太后临朝时期,他以心腹之任尽职尽责,太和年间的许多改革措施,多有李冲参与谋划。冯太后死后,李冲对孝文帝竭忠奉事,明断慎密,孝文帝也对他“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史称“君臣之间,情义莫二”。除了那些恩幸之臣外,拓跋丕、游明根、高闾等一时名士也都颇得委重。每当褒美王叡等人,冯太后也会对拓跋丕等一同表扬,以示无私。这些人,成了冯太后临朝时期的心腹集团。
此外,冯太后还对宦官大加委任。宦官本来供事宫中,经常生活在帝妃周围,冯太后临朝听政,对其中有才干者也引为亲信。所以像抱嶷、王遇、张祐、苻承祖等皆由底层小宦官得到提拔,一岁之中而进至王公。冯太后利用他们出入禁闱,预闻机要,形成了“ 中官用事”的局面。但是,在她临朝听政的时期,并没有发生宦官专权、胁迫朝廷的现象。这是因为冯太后虽然利用宦官居中用事,但对其行为作了严格的限制。《魏书·皇后列传》称:“(冯)太后性严明,对阉官虽假以恩信,待以亲宠,决不放纵自流。左右之人虽有纤介之愆,便遭棰楚杖责,多者至百余,少亦数十。不过太后生性宽豁仁裕,不计前嫌,事后仍待之如初,有的还因此更加富贵。正因如此,人人怀于利欲,至死而不思退。”
由于培植起一个忠心耿耿的政治集团,冯太后的临朝专政取得了成功,所谓“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杀戮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而尤为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冯太后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钢铁般的手腕,纵横捭阖,排除干扰,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慈育孝文
冯太后在进行全面改革的实践中,并没有把孝文帝排斥在外,相反,她倒是尽可能让他参与,以便使孝文帝得到锻炼。正是由于冯太后的悉心培养,孝文帝才真正成熟起来,而且能够继承冯太后的改革事业,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这恰恰也是冯太后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成功之处。
冯太后感觉孝文帝过于聪慧,担心日后对自己不利,便想要废掉他。冯太后甚至曾经在寒冬腊月北风呼号之时,把只穿单衣的孝文帝关到一间小屋里,三天没给饭吃。多亏了拓跋丕、穆泰和李冲等朝廷重臣的劝阻,她才改变了主意。后来,有宦官对冯太后搬弄是非,谮说孝文帝的坏话,冯太后盛怒之下,又把他痛打了一顿。孝文帝默然接受,并不自明申辩。他对祖母太皇太后,没有丝毫的怨言与不满。也许是冯太后被孝文帝的态度感化了,也许是从未生养的冯太后对自己亲自抚养长大的孝文帝动了恻隐之心,此后她对孝文帝再也没有动过火气,而是以一个慈祥的祖母的身份培养、训导这位雅有至性的皇孙。同样,孝文帝也逐渐感到祖母皇太后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并且也为她临朝时那钢铁般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气度所威慑,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与仰赖。正因如此,孝文帝逐渐成为冯太后得意的事业继承人。由于冯太后的亲自教育与监督,孝文帝手不释卷,刻苦读书,日复一日,孜孜以求,不仅对儒家经典的精奥谙熟于心,而且史传百家,也无不涉猎,成了一位颇有才学的皇帝。据说他的诗赋文章皆即兴而作,立笔而就,即使有时因事情紧急,骑在马上口授章草,待其勒定成稿也不改一字,有大手笔之风度。
太和十年(486年)正月初一,孝文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从这年开始,冯太后有意让他参与朝廷事务,培养他的政治才干,有关的诏敕册文大多授意孝文帝起草。当然,孝文帝的行动并没有超越冯太后允许的界限,所谓“优游恭己,玄览独得,著不自言”,从不过多发表意见,更谈不上大事参决。此时的孝文帝还不可能摆脱冯太后而独当一面。冯太后看着孝文帝一天天长大,亲自作了《劝戒歌》三百余章和《皇诰》十八篇,作为他学习的指南和行为准则,从思想上向他灌输治理天下的原则,以使他更加符合自己的要求。同时,冯太后还特别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现身说法地对孝文帝进行教育和示范。
冯太后在生活上十分注意厉行节约。临朝之初,她就下令取消了鹰师曹,禁止各地上贡鹰之类的伤生鸷鸟。平日穿戴,皆是些缦缯(没有花纹装饰的丝织品),从没有锦绣华丽的装饰。至于膳食,她临朝以后,也改变了原来宫廷之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花样繁多的旧制。平日,她在一种宽仅几尺的几案上就餐,使原来的食谱减少了十分之八九,杜绝了奢侈、铺张。在冯太后的表率之下,孝文帝也养成了节俭朴素的性格,平日穿着打扮多是浣濯之衣,坐骑的鞍辔是铁木做的,并无金雕玉镂。对此,冯太后极表赞赏。除了平日听政、临朝,冯太后还经常外出巡视。每到这时,她一般都将孝文帝带在身边,以便让他随时随地得到磨炼。
晚年逝世
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49岁的冯太后死于平城皇宫的太和殿,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她临终时,曾降遗旨,并书之金册,安排了自己的后事。遗旨说:她死后,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制,务行俭约,其幽房设施、棺椁修造,不必劳费。陵内不设明器,至于素帐、缦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
冯太后的死,使孝文帝痛不欲生,五日内他滴水未进,毁慕哀悼。对太后的陵墓规格,尽管高闾、游明根等鸿儒重臣多方要求按太后金册遗旨办,孝文帝仍坚持将坟陵拓宽六十步,实际上这是对国君的葬礼规格。
当年十月,冯太后被安葬在自己生前选定的墓地——方山永固陵(今山西大同北),没有和文成帝合葬。孝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孝谨,在永固陵东北约一里处,为自己营造了寿宫,准备死后也埋葬在这里,永伴抚养自己成长的祖母太皇太后,以体慰她阴间的孤独。后因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实行汉化——这使“太和改制”再奏高歌,将洛阳瀍水以西的北邙阪作了皇家的陵寝之地,方山虚宫后来仅号为“万年堂”。尽管如此,改革大业后继有人,并能在以后的岁月里发扬光大,已足以使冯氏瞑目黄泉了。

为政举措

官员俸禄
自从拓跋珪开国,北魏政权各级官吏皆无俸禄,平日都要依赖贪污、掠夺和皇帝随意性的班赏来获取财富。这在北魏初建之时,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采取这种方式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当北魏政权逐渐在中原地区确立统治地位,这种以掠夺为主的财富分配方式日益给北魏政治带来严重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战事的减少,战时掠夺的机会有限,各级官吏为了满足私欲,便毫无顾忌地盘剥、搜刮民脂民膏,从而导致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政治统治的危机。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从文成帝时就曾数次下诏禁贪,献文帝时也作了严格规定,并有人提出了给官吏班禄的建议,可惜并未能实施。
太和八年(484年)六月,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仿效两汉魏晋旧制下达了“班俸禄”诏书。规定在原来的户调之外,每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作为发放百官俸禄的来源。内外百官,皆以品秩高下确定其俸禄的等次。俸禄确定之后,再贪赃满一匹者,处死。此法的实施,对普通百姓虽有“一时之烦”,但终能得到“永逸之益”。由此引起了以淮南王拓跋他为代表的鲜卑贵族的反对,他奏求停行班禄,依旧断禄。冯太后召令群臣讨论。中书监高闾奉表驳论说:“天之大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故车服有等差,爵命有分秩。君班其俸,臣受其禄,自尧舜以来斯道未改。二圣(冯太后与孝文帝)稽准旧式典章,行班禄俸,苛慝不生,上下无怨,止贪残之心,劝竭效为国之诚。若不班禄,则贪利者肆其奸情,清正者不能自保,这简单的道理,灼然可知,如何令行一朝便欲去俸?淮南王之议,不亦谬乎!”高闾的话不仅代表了当时一批具有远见的官僚的意见,而且也符合冯太后的心思。于是,冯太后下诏依从高闾所议,仍旧实行班禄。
为了切实贯彻俸禄制,冯太后还派使者分巡各地,纠举食禄之外犯赃者。太和八年九月间,孝文帝的舅舅,时任秦益二州刺史的李洪之,因贪暴无度,被令在家自裁,地方官员坐赃处死者四十余人。经此整饬,北魏吏治大有改观,贪赃受贿者也大有收敛。班禄的实施,为冯太后进行其他方面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均田制度
次年十月,冯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下,颁布了“均田令”,从而开始在社会经济方面进行重大变革。“均田令”是指国家对无主荒田以政府的名义定时、按人口分授给农民。均田制度使失去了土地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之上,流亡无居者和荫附于豪强名下的佃客也摆脱了束缚,成为政府的编户齐民,从而增加了国家控制的劳动人口和征税对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制度,使北魏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迅速向先进的封建化的经济结构过渡,同时为经济结构的灵活运转补充了新鲜血液。均田令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北魏统治者开始转向接受汉族的封建统治方式。这一制度历经北齐北周,到隋唐约三百年,不仅使北魏社会经济得到发展,而且奠定了后来隋唐社会的经济基础。冯太后主持推行的均田制,既对北魏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三长制度
太和十年(486年),冯太后又主持对地方基层组织——宗主督护制进行改革,实施了“三长制”。自西晋灭亡后,居于北方的豪强世家多聚族而居,设坞壁自保,自给自足。北魏建立后,任命坞主(豪强地主)为宗主,代行地方行政权力。这就是所谓的宗主督护制。在这一制度之下,户口隐匿现象十分严重。政府征收户调时,只能依据户籍上登记的户口,但实际上往往三五十家为一户,千人百口共为一籍,而当时实行的九品混通法,是把一家一户的自耕农民同这种实际上有众多荫附人口的宗主户等量齐观的。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国家赋役征发在数额、轻重方面的不均,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了把豪强隐匿的劳动人口编入国家户籍,既增加政府编户,又抑制豪强势力,大臣李冲提出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三长制”即按照汉族的什伍里甲组织的形式,重建北魏的地方基层机构,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由本乡能办事且守法又有德望者充任,负责检查户口,催征赋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任三长者,可优复免除一至二人的官役。冯太后见到李冲的奏疏,赞不绝口,便召集公卿讨论。中书令郑义、秘书令高祐等人提出反对,认为此事实难推行,郑义还以退为进,对冯太后说:“太后倘若不信,就只管试行,事败之后,当知臣等所言不谬。”著作郎傅思益更是危言耸听:“若改行此法,恐生扰乱,三长之制,不可执行。”太尉拓跋丕却极力赞同,他说:“太后陛下,臣以为此法若行,公私皆可受益。”另有大臣提出,此时正当农忙季节,猝然改制,新旧未分,恐百姓因生劳怨,不如过了秋收,到冬闲时节再慢慢动手为宜。李冲不同意这样的意见,他说:“眼下改制,正可使百姓亲受其益,使他们明白改制的目的,这正是推行新制的大好时机。”冯太后见众人莫衷一是,意见很难统一,便将手一挥,止住了众人的争论。她用眼光扫视了一下大殿上的群臣,斩钉截铁地宣布:“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庇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如此看来,又有何不可?”群臣见她已是胸有成竹,就连那些持有异议者也都闭口缄默、俯首听命了。在冯太后的大力支持下,李冲的建议得以付诸实施。这样,北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地方基层组织,既便利清查荫附户口,又确定了课征赋税的统一准则,防止那些企图逃避赋役者再钻空子,从而削弱了地方豪强的经济实力,增强了国力,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冯太后采取的这些重大改革措施,对于促进北魏由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的过渡,即封建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为了使鲜卑族逐渐适应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礼仪制度,冯太后大兴教育,尊崇儒法,禁断卜筮、谶纬之学,从而开始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这一点,又为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措施打下了基础,清除了障碍。

冯太后的故事

冯太后在政治上无疑是个铁腕人物,但她在日常琐事上却表现得仁慈和善。有一次,她身体不舒服,服用庵闾子(一种中草药),主事的厨子却稀里糊涂地端上一碗米粥,由于粗心,他居然没有发现粥中竟有一支数寸长的蝘蜓(类似壁虎的爬行动物,俗称石龙子)。冯太后正要张嘴吃时,用汤匙轻轻一搅挑了出来。在一旁奉侍太后的孝文帝见此情状,很是恼火,狠狠地将那厨子大骂了一通,并准备处以严刑。冯太后却笑着摆摆手,把早已吓得体如筛糠的厨子释放了。孝文帝对此感触很深,很多年后,他也没有忘记。
到他亲政后,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一次是厨师在进食时不慎将热汤撒了,烫伤了孝文帝的手;另一次是他在吃饭时,也发现碗中有飞虫之类的东西。孝文帝既没有对厨师发火,也没有怪罪于人,只是和冯太后当年一样,一笑了之。
冯太后在孝文帝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也赢得了孝文帝对她的格外孝敬。有一次,冯太后带孝文帝和群臣百官、蕃国使者、诸方渠帅行幸方山,在灵泉池大摆酒筵,冯太后令众人各自表演当地舞乐以助酒兴。孝文帝在酒筵前翩翩起舞,群臣见状也纷纷起身,举杯为冯太后上寿。冯太后见状,心中大乐,情不自禁地随着节拍作歌,孝文帝亦随之放开歌喉相和,并向冯太后再拜上寿。一时间,酒筵之上,歌舞四起,与太后和歌高唱者达九十余人,一派祥和、欢快的气氛。

人物评价

冯太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主持北魏政权多年,其团队中主要是中书学毕业的士族大地主,对北魏国家封建化有一定作用。
冯太后加入北魏管理层多年,以个人智慧实现了北魏两代人的顺利交接,北魏太和改革前期是由冯太后实行的,她辅佐三代帝王,为北魏王朝的政局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家庭成员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长辈

伯祖父

冯跋

北燕文成帝。

祖父

冯弘

北燕昭成帝。

父亲

冯朗

冯弘次子,北魏辽西郡公,秦雍二州刺史。

姑姑

冯氏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左昭仪。

平辈

哥哥

冯熙

北魏昌黎王,太师,洛州刺史。

丈夫

拓跋濬

北魏文成帝。

子辈

侄子

冯诞

冯熙之子,北魏南平王,司徒,车骑大将军、太子太师。

冯脩

冯熙之子,北魏东平公,侍中,镇北大将军。

冯聿

冯熙之子,北魏信都伯,河南尹。

冯风

冯熙之子,北魏北平侯,太子中庶子。

侄女

冯氏

冯熙第三女,北魏孝文废皇后。

冯氏

冯熙第二女,北魏孝文幽皇后。

冯氏

冯熙第五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左昭仪。

冯氏

冯熙第四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昭仪。

史书记载

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有传。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 小说
《文明太后》
《风华绝代冯太后》
《一路芳妃》
《千岁》
北魏冯太后传》
《千古一后:北魏文明太后》
《锦绣未央》(庶女有毒)
《哑舍》
影视形象
2006年电视剧《北魏冯太后》:吴倩莲饰演冯太后;
2006年电视剧《胡笳汉月》:宁静饰演冯太后;
2016年电视剧《锦绣未央》:唐嫣饰演李未央原型为冯太后。
2018年电视剧《凤囚凰》:吴谨言饰演冯太后。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nanbeichao/fengtaihou.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