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宏为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自编自导了一场“南征”假戏

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我国古代政治家深谙这一道理。北魏孝文帝为了巩固鲜卑贵族地主的统治,为了进一步统一中原,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太子恂合保守贵族发动叛乱,为此孝文帝自编自导了一场南征假戏,并亲自处死太子恂改革之艰难、谋业之艰’辛,历代皆然。

提到孝文帝,我们都知道他是鲜卑族,复姓拓跋,名宏,然而他年有一个汉族姓名元宏,这和他执掌北魏大权后推行汉化改革密不可分。

拓拔宏生于皇兴元年(公元467年他的祖母便是北魏杰出的女政治家冯太后元宏的父亲献文帝13岁继位,丞相乙浑趁机谋反,冯太后定计捕杀乙浑,遂临朝听政。元宏出生后,冯太后亲自抚养元宏,还政给献文帝。元宏两岁被立为太子。公元476年,献文帝死,年仅10岁的元宏继位,冯太后再次临朝称制,她足智多谋,赏罚分明。她临朝称制期间,禁止刺史牧民之官怠慢政事,禁止鲜卑人同姓为婚,仿汉制颁行百官俸禄,颁行均田令,建立三长制等,为后来孝文帝改革铺平了道路。

孝文帝深受冯太后的影响。他从小刻苦读书,手不释卷,受到汉族文化的熏陶。从经史百家中学习了政治文化经验,为他执政、改革奠定了雄厚的学识基础。

孝文帝统治北魏时期,正是北魏王朝的极盛时期。同时,北魏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第一,阶级矛盾比较尖锐。如,公元471年青州高阳尼封辨起义,472年秦州略阳尼王元寿起义;第二,随着鲜卑拓拔部进入中原,其封建化过程不断加深,鲜卑贵族内部的一些保守势力成了北魏政权进一步加强集权、巩固统治的障碍;第三,进入中原后,北魏政权同北方汉族的豪门大户也存在一定矛盾。豪门大户隐藏人口严重,影响政府岁收,大量土地荒芜,许多劳动人民得不到土地。

为了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公元490年,冯太后死于平城,孝文帝真正掌权,随即着手迁都洛阳。从政治角度而言,迁都洛阳对北魏来说,意味着进一步加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合,增强了统治阶层的实力。

再者,迁都洛阳可证明北魏政权是正统,以图统一中届;从军事角度而言,洛阳相比于平城安全,易于避开北方柔然少数民族的威胁;从经济方面来看,定都洛阳可避免平城交通不便,供给不济之困难。再者孝文帝掌权后决心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但他深知平城是鲜卑贵族长期居住的地方,旧势力很大,不利于改革,为此也须迁都中原。他也知道迁都大事谈何容易?势必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他们发动了多次叛乱,其中就有太子恂。

为此,孝文帝精心导演了一场南讨的大行动。公元493年8月,孝文帝率领30万大军南下。时值秋雨连绵,一路霖雨不止,行军十分艰难,直到9月,他们才到达洛阳,这时士卒劳累不堪,随行文臣武将也都叫苦不迭。孝文帝看迁都目的快达到,内心充满着欢喜。9月丙子这一天,雨仍然下个不停,孝文帝自着戎装,骑马在前,下令继续前进。这时群臣齐跪孝文帝马前,请求停止南伐,尚书李冲也逢场作戏,力谏孝文帝莫再南征,接着又有几人哭求孝文帝停止南征,孝文帝看目的已达到,就说:今者资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如若不南伐,就迁都洛阳,众人虽不愿迁都,但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了,这总比打仗好。这样由孝文帝自导自演的外示南讨,意在迁都的这场戏结束了。

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为把改革推向深入,决心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纳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各种典章制度。如:死后葬河南、改穿汉服、说汉语、用汉姓、用汉人门阀制度和改革官制等。

过去鲜卑人过着游牧生活,由于特定的生活、生产‘方式,他们习惯于穿小袖短衣,以便于骑射。现在他们到了中原地区,犹如鹤立鸡群,他们的服装显得很个别,不利于民族沟通。为此迁都洛阳两个月后,即公元494年12月,孝文帝下令禁止鲜卑人穿鲜卑服装,改穿汉服,并亲自在光极堂给群臣颁赐了汉族的冠服,让他们穿戴。公元496年,孝文帝发现仍有汩女穿鲜卑服装,就将督察禁穿鲜卑服不严的尚书拓跋澄严厉地训斥了一顿。

孝文帝之所以如此重视禁穿鲜卑服,是因为他认为一方面此举有利于民族融合,另一方面,他担心鲜卑人的风俗被带到中原,会断送他的全盘改革计划。孝文帝改革以前,鲜卑人以鲜卑语为姓氏,因鲜卑语多音,故鲜卑人多复姓,如:陆睿末改原来鲜卑姓前为伏鹿孤名贺鹿浑,这样翻译成汉字很繁杂,汉人多感不便,为此,孝文帝于496年下诏禁止用鲜卑语,进而又把鲜卑复姓改成汉文的单姓。如孝文帝把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伏鹿孤氏改为陆氏,并按照汉人世家大族建起鲜卑贵族门阀制度。与此同时,孝文帝还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

自北魏建国以来,同姓相婚的陋俗未及革除,弊端很大,鉴于此,他自己即以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蒙阳郑氏、太原王氏之女,以充后宫,又以陇西李冲女为夫人。他的长弟咸阳王禧,娶故颖川太守陇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娶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陵王羽,娶骠骑咨议参军蒙阳郑平城女;次弟颖川王雍,娶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勰,娶廷尉卿陇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详,娶吏部郎中蒙阳郑懿女。皇族之女嫁给汉族士族的也不少,如卢道裕娶献文帝女乐浪长公主,卢道虔娶孝文帝女济南长公主,卢元聿娶孝文帝女义阳长公主。通过鲜卑贵族同汉族上层的联姻,使他们的利益和命运连在了一起,从而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为了更进一步获得汉族士族的支持,加强同汉族上层人物的联系,孝文帝改革了官制,实行新的爵位分封制度。依照魏晋旧制,设置三师、三公、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则州设剌史,郡设太守,县设县令。革去鲜卑人原置的许多质朴的宦职称谓,使官职机构和名称全部汉化。在爵位分封上,孝文帝规定凡假爵在官而没有政绩的,取消所假爵位。后又规定,非为拓跋跬的子孙,皆不得封王,已封者降为公、公降为侯,侯降为伯,并对王、公、侯、伯、子男与爵食邑加3具体规定。

使鲜卑族进一步汉化和封建化。而与官制改革相配套的官俸问起也急待亟改革。鲜卑贵族本来是一个好战的军事集团,而且常以战争来掠夺财富和人畜。随着战争的减少,百官只好以掠夺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导致贪污成风,引起北魏政府高度重视。公元484年,北魏开始实行班禄,规定百官每三个月发放一次俸禄。公元485年又规定从租调中抽取官俸数额。

编户户增调三匹,粟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表明北魏的官禄是以封建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是靠租调剥削来维持的。对于皇族俸禄,北魏政府也有规定。尽管班禄的实施遇到一定的阻力,但最终还是推行下去了。贪官污吏也有收敛。加速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对巩固北魏政权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经济方面,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突出表现在实行均田制上。北魏统治者在急切需要发展农业的要求下,为了保证和增加收入,就必须将大量的浮游、荫附户口掌握到手中,将他们编制到官田荒地上进行生产。为此就必须限制豪强的占田和荫户。公元485年,孝文帝颁布的田令: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40亩,妇女20亩,奴婢与平民一样授田。丁牛一头,授田30亩,限四牛。所得露田,如系休耕一年的,多授40亩;休耕二年的,再多授40亩。露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老不能耕种时,须归还政府。男子还授给桑田20亩,种桑五十棵、枣五株、榆三株,皆为世业,不再归还政府。田地不足的地区,可迁往他郡。均田制肯定了地主比贫苦农民享有更多的田地。但它也加强了北魏中央政府的力量,对开垦荒地,恢复、发展农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尽管孝文帝改革遭到鲜卑贵族的阻挠反对,最终还是推行下去了。改革首先促进了我国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融合,稳固了鲜卑族和北方汉族豪门的统治。孝文帝堪称我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皇帝。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nanbeichaogushi/3017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