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给长子起名叫“扶苏”?这两字出处不太好,却颇有深意

在最近热播的《大秦赋》中,楚女芈华为嬴政诞下一子的时候,嬴政连名字都提前想好了,就叫“扶苏”。

李斯在旁边也是连说“好名字”。

那么,这个“扶苏”二字有何出处呢?背后又有何深意呢?

“山有扶苏”:出自《诗经》中的一首风诗

诗经》不仅仅是儒家典籍,它更是先秦时期几乎所有贵族都必须学习的内容。

所以,不要惊讶于嬴政取名时开口就是《诗经》,“扶苏”二字选自于《诗经·郑风·山有扶苏》。

全诗比较短小,只有两章八句: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这首诗在《毛诗序》当中说是为了“刺忽”而作,也就是讲述齐僖公的女儿文姜的事情。

这个齐文姜春秋时期可以说是臭名昭著,甚至因为她和其哥哥齐襄公的龌龊事情,使得齐国王室的女子在诸侯国中特别不受欢迎。

这篇《山有扶苏》背后所讲的是,齐国强盛,很多诸侯国有意和齐国联姻,结成盟好,所以提亲文姜的人很多。而齐文姜尤为中意郑国的公子忽,想要和他结亲。

但是,文姜和他哥哥的奸情败露,公子忽就以“齐大非偶”的理由拒绝了这次联姻。

文姜后来就嫁给了鲁桓公,而十几年后随着鲁桓公访问齐国的时候,再次和齐襄公私通,并且因事情败露而杀掉了鲁桓公,使得鲁国和齐国结怨。可见郑国公子忽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其中的“子都”、“子充”都是美男子,用来指文姜极为姣美的容貌;而“狂且”和“狡童”指的就是齐文姜的性格,讥讽其品行不端。

但是这种说法只是猜测,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并不是讽谏公子忽的,而是讲述郑国淫糜的风气。

这几句诗是郑国男女欢好时候的打情骂俏,是有违礼制的行为,符合郑风“淫”的特性,所以不是什么好话,和“郑风”中其他的诗作,如《溱沩》等同属一类。

但是对于郑风“淫”的说法也有不同的意见,因为孔子讲过: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既然“思无邪”,怎么会出现有违礼制的诗歌呢?所以有人认为诸如《山有扶苏》、《溱沩》等郑风作品是“刺淫”之作,即提醒人们不要如此,是反面教材。

但无论怎么说,这首《山有扶苏》讲述的内容似乎都不太好。

秦始皇为何要给自己的长子起这个名字呢?

“扶苏”的深意:忠奸美丑须仔细甄辨

认为《山有扶苏》等诗歌讲述了“讽刺”内容的观点,其实是出自《毛诗序》,但这样的观点是从汉代之后尤为盛行起来。

也就是说,这样的观点虽然在后世有很大的市场,但并不一定准确,因为汉代出现了今古文之争,对于很多作品都喜欢穿凿附会。

如果单单来看这首《山有扶苏》,其实讲述的内容也可以做另外的解读。

这首诗真正的含义应该和《大序》当中说的类似,即:

所美非美也。

什么意思呢?是说我们认为“美”的东西,也有可能不一定是“美”的。

整首诗是用了“互文”的手法,这里“扶苏”的含义是枝叶茂盛,香草佳木。是说高山之上,既有扶苏,也有乔松;淤泥之中,既有荷花,也有游龙。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qinchaogushi/45805.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