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九年,嬴政终于加冠亲政,开启了东出灭国的进程。
从公元前238年开始,到公元前230年结束,秦始皇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灭掉韩国,之后更是以每一到二年灭亡一国的速度,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
然而有趣的是,秦国战国初期和魏国打,战国后期和赵国打,东出灭国的第一战却选择了韩国。
最近热播的《大秦赋》中,李斯认为韩国是对秦国牵制最大的国家,事实真的如此吗?
“三晋”之地屡次破坏秦国东出,深仇大恨
韩赵魏的前身就是那个巨大无比的晋国,在诸多“春秋五霸”的版本中,曾经有的认为“五霸”中的四个都是晋国的国君。
现在有一个成语叫做“秦晋之好”,源自于秦国和晋国曾经多次联姻,关系紧密。
但使得秦国屡屡无法东出的,就是这个与其交好的晋国。
秦国在秦襄公时期护送平王东迁,因此获封岐、丰之地,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诸侯,其后不断向西、向东扩展,到了秦穆公的时候终于称霸西戎。
本来秦国在这个时候就准备东出,逐渐融入中原诸侯国,参与中原事务了,并且秦穆公也为这一目标做了非常多的准备,其中就有著名的“三定晋君”的故事。
但无论是晋惠公还是后来的晋文公,在即位之后都开始封锁秦国东出的通路,甚至晋襄公还因此和秦国打了一场“崤之战”,全歼秦军。
至此,秦穆公时代东出的梦想彻底破碎,之后的秦国逐渐衰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备受中原诸国的白眼和冷遇。
好不容易等到了“三家分晋”,这个曾经让所有诸侯国震惧的晋国分崩离析,变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但是,“三晋”的联盟又使得秦国东出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一起成为了春秋、战国的分界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魏国是“三晋”中最为强大的国家。
魏国采用李悝进行变法,又任用吴起练军,五万魏武卒大破五十万秦军,使得秦国被夺走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
直到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暗中积蓄国力,这才使得秦国重新回到了和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上来。
然而,刚刚击败了魏国,赵国又成为了新的“三晋”首领,三方联合起来继续封锁秦国东出之路。
赵国连年和匈奴对峙,兵士勇猛善战,尤其是骑兵异常剽悍,曾经在赵奢的率领下,正面击败了秦军,这就是著名的“阏与之战”。
而“三晋”的地理位置却决定了,它是秦国东出的必经之路。
所以,在秦始皇即位之后,秦国经过了秦昭襄王时期的深厚积累,吕不韦近十年的苦心经营,在决定继续东出的时候,就面临了选择,到底要先攻打哪个国家。
韩国、赵国、魏国,只要攻破一国,秦国就能打破这几百年的封锁。既然如此,那柿子当然要捡软的捏。
然而,事实上,韩国才是中原诸国中最有潜在威胁的国家。
韩国这个“软柿子”,可一点儿都不软。
韩国两次卷入大国争霸漩涡,隐患极大
“三家分晋”的时候,其实只有韩国还像一个完整的国家,在地理位置上,赵国、魏国都被韩国分割成了两个部分。
而韩国虽然继承晋国的土地和人口不如魏国,但实力还是比较强劲的,它甚至灭掉了有“春秋小霸”之称的郑国,“新郑”就曾经是郑国的国都,后来变成了韩国的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