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是魏国贵族的后代,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310年。张仪曾跟随鬼谷子先生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之后,就去游说诸侯。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在 楚国期间,曾经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楚相的门客们怀疑是张仪偷走了。门客们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严刑拷打,打得皮开肉绽,但是张仪始终都没有承认,楚相只好释放了他。张仪血肉模糊地回到家后,他的妻子又悲伤又怨恨地说: “唉!你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可是张仪却很不以为然,他问妻子:“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苦笑着说:“舌头还在 呀。”张仪说:“这就够了。”这则小说意味很浓的情节说明,张仪是一个怀抱利器,颇为自负的游士,他自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发挥才智的国家,扬名致富。
如果分析一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形势,应该说,张仪的自信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或“合 纵”,或“连横”的策略,力图自保或有所作为。所谓“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所谓“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 土地的目的。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张仪即有“合纵”之才,又有“连横”之能。事实上,张仪出山之时,是做好两手准备的,即为齐楚所用则施“合纵”之才,为秦 所用则施“连横”之能。张仪最早到楚国去游说,就是准备以“合纵”之才换取尊荣富贵的,不料却被诬行窃,断了以“合纵”之才搏取富贵之途,所以,他只好西 向事秦,出现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
秦惠文王九年(前329),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文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 伐之事。但是,张仪刚到秦国时,并没有一炮打响,在秦国究竟是出兵攻打蜀国,还是攻打来犯的韩国这个问题上,犯了急近功利的错误,竟然让秦惠文王出兵讨伐 韩国,得胜之后兵锋直指东周和西周,逼迫周王献出九鼎宝物,秦国占有了九鼎之宝,然后挟天子而向天下发号施令,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应该说,张仪的想法是 好的,但此时的秦国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直接灭二周而号令天下,是会引起天下共愤的。所以,秦惠文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讨伐蜀国,后来灭蜀设郡,使 秦国国力更加富强,为争霸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但是,张仪毕竟是纵横捭(bǎi)阖(hé)的游说之士,入秦不久就展现出过人 的才华。秦惠文王十年,张仪和秦公子华(桑)率领秦军围攻魏国的蒲阳(今山西省隰县),攻克蒲阳后,张仪乘机推出自己的连横政策,劝说秦王把蒲阳归还魏 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做人质,而他将利用护送公子繇入魏的机会与魏王接近,游说魏王投靠秦国。
到了魏国后,张仪对魏王说:“秦国 对待魏国可是真心实意的好啊!得到城邑不要不说,反而又送人质来到魏国,魏国应该想办法来报答一下秦国,这样才不失礼呀!”“如何报答呢?”魏王问。张仪 一看魏王上钩,就开始鼓吹联秦的好处,他说:“魏国如果能送一些地方给秦国,表示诚意,秦国一定会把魏国视为兄弟之国。如果秦魏结成联盟,合兵讨伐其他诸 侯国,魏国将来从别的国家取得的土地肯定会比送给秦国的土地多很多倍。”魏王被张仪的花言巧语说动了心,于是就把上郡15县和河西重镇少梁献给了秦国,从 此秦魏和好。
张仪的连横之策首战告捷。至此,黄河以西地区全部归秦所有。与此同时,张仪又劝说秦惠文王发兵攻赵,杀其将取其地,威慑中原诸国。
第二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秦国的第一任相国,代替了公孙衍的大良造之位。公孙衍离开秦国去了魏国,张仪成了秦国权高位重的首席大臣,参与秦国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
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破纵连横。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5),张仪又亲自率军攻取了魏国的陕县(今河南省陕县),修筑了上郡要塞,这样一来,秦 军占据黄河天险,对魏形成极大的威胁。对此,魏国君臣莫不惶恐,竭尽心智,想方设法消解秦国的军事压力。公元前324年和公元前323年,魏国接连两次与 齐国会谈,希望魏齐交好,依靠齐国的力量与秦抗衡。张仪为了破坏魏齐联盟,极力拉拢齐国和楚国,由于张仪的作用,齐国不但不帮助魏国,反而和楚国联合起来 攻打魏国。担任魏国相国的公孙衍为了联合六国对抗秦国以自保,就发起了“五国相王”运动。所谓“五国相王”,就是魏、韩、赵、燕、中山五国同时称王,以示 相互尊重,结盟拒齐抗楚,共同对付秦国。可是,公孙衍的“五国相王”运动刚一开始,就受到了楚国的迎头痛击。当年,楚国发兵攻魏,在襄陵大败魏军,占领了 魏国的八座城池。魏惠王对齐、楚两国非常反感,齐、楚、魏 三国的关系相当紧张。山东诸国之间的矛盾,给张仪实现连横之策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公元前323 年,张仪出面邀请齐、楚、魏三国的相国级大臣在挈(qiè)(啮)桑之地(今江苏省沛县西南)会谈,借为魏国调停之机讨好魏国,把魏国从合纵的阵营里分化 出来。果然,魏惠王放弃了公孙衍的合纵政策,接受了张仪联合秦、韩以对付齐、楚的建议。为了表示联盟的诚意,公元前322年,魏国和韩国都派出他们的太子 来到秦国朝见秦国国君,秦、魏、韩三国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正因为如此,当张仪被秦免去相国之位后,他来到魏国,魏惠王就毫不犹豫地任命其为魏国的相国。
张仪相魏以后,积极推行连横政策,确立连秦、韩而攻齐、楚的战略方针。魏国与秦国边境接壤,距秦最近,张仪相魏的最终目的是想让魏国依附秦国,从魏国打 开突破口,拆散六国的合纵之约。张仪为了使魏国进一步臣服于秦国,于是便陈说利害,极力拉拢魏王与秦交好。他先从魏国的地理位置入手,分析魏国周边国家对 魏的态度以及魏国四面受敌的劣势,借以动摇魏王的信心。他说:“魏国土地纵横不到千里,士兵不超过30万。四周地势平坦,各国从四面八方都可以进攻,没有 大山大河的阻隔。从新郑到大梁只有200余里,战车驰骋,士兵奔走,不费多大力气就能赶到。魏国南边跟楚国接壤,西边跟韩国接壤,北边跟赵国接壤,东边跟 齐国接壤,士兵驻守四面,守卫边防堡垒的不少于10万人。魏国的地势,原本就是战场。如果魏国向南亲附楚国而不亲附齐国,那么齐国就会来攻打它的东面;向 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么赵国就会来攻打它的北面;不和韩国合作,那么韩国就会来攻打它的西面;不和楚国亲近,那么楚国就会攻打它的南面,这就是所谓 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