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在和平稳定的生活,是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更替才换来的。古时候皇位是世袭制的,由先祖打下江山,在众多子孙中挑选有贤能的治国之人,再加上贤臣的辅佐,达到将国家治理的更加富足的结果。
历史上涌现出了多位贤明的君主,他们刚柔并济,对有功者赏赐无数,对敢于反抗的叛乱者又毫不留情。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治国方案,所以每朝每代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景象。每一个皇帝的成就,也都由后人们来评判。
一、面对雍正临终的嘱托,乾隆并未在意
孝道一直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孝顺父母这才不辜负养育之恩,并且上行下孝,对后辈们也起到了表率的作用。但在历史上康熙帝可谓是坑爹熊孩子的代表,他刚登基不久,便将父亲雍正手下的老臣们纷纷清算了。
雍正在位十三年期间勤政爱民,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治国方案。在他的带领之下,国家的经济水平提升了很多,而且百姓们也都安居乐业。正是因为有雍正奠定了基础,乾隆在即位之后开创了一代盛世。
自古皇位相争,便是十分激烈又残酷的,每个人都对权力充满了渴望。雍正早就有了先见之明,当年自己曾经历过的九子夺嫡之事,他不希望此事再次上演,于是早早的便将四阿哥弘历留在宫中,将他视为未来的储君培养。
乾隆也不负众望,无论是学识还是才能,都比其他的皇子更加的优秀。雍正在弥留之际对乾隆,也是进行了万般的嘱托。他曾告诉弘历,鄂尔泰与张廷玉是前朝老臣,而且两人忠心耿耿,可以得以重用。
但最终的结局很显然,乾隆并没有遵照父亲的嘱托,他在登基之后,对这两位重臣进行了打压。其中的缘由也很容易让人理解,乾隆登基之时才24岁,他的思想更加的年轻化。而张廷玉与鄂尔泰年长他38岁,他们与乾隆的治国之法,肯定会有较大的出入。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话是有很深哲理的,两位重臣跟随雍正多年,他们有势力有威望,所以在朝中有不少的亲信,如果两人合作起来拉帮结派,想要对抗新帝的话,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乾隆也并非昏君,他很明白这两个人的强大,会是之后的一个隐患。再说两人对父亲十分的忠心,对自己就不一定了。作为皇帝最怕的,就是下面的臣子功高震主,所以两人在朝中身居要职,这让乾隆内心十分的不安。
二、用釜底抽薪的方式,惩治老臣
但是想要定人罪名,也并不是空口白牙就行的。之后的乾隆对于这两位重臣的亲信,进行了严查。是人总会犯错,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何况是新帝呢。乾隆在承袭皇位之后,对整个朝堂的风气都进行了整改,也因此查出了许多的旧案。
官员之间的贿赂和官官勾结这种事,说大可大说小可小。乾隆本来就是想要好好收拾两位老臣,所以在各种细微的证据面前。张廷玉与鄂尔泰之前所做的种种错事,也都被依依纠了出来。
鄂尔泰与张廷玉在朝为官多年,他们手下有许多的门生,本来众人都是相互帮扶相互依靠的,可没想到乾隆却来了一个釜底抽薪。最终众人被打杀殆尽,这就削弱了两位老臣的势力,他们也从开始时的只手遮天,到后来身边再无可用之人。
两位老臣的凋落,也将隐藏在朝廷上的祸根彻底拔除。随着各种官员的相继落马,乾隆将自己扶持起来的心腹,都安插到了不同的岗位上。这其实与现在职场上,公司高层之间的角逐有异曲同工之处。
乾隆在即位之后,他大刀阔斧地展开了新政,但凡之前雍正所欣赏的官员,他都会给予压力。而之前曾被重用的官员,也都被乾隆用让人无法回绝的证据,剥夺了手中的权利。
三、前朝众臣纷纷落马
雍正在位时,他很欣赏李卫的清廉与刚正不阿,他敢于对抗权贵,只要是看不惯的人和事,他都会去进行批判与反对。在离世之后雍正甚至命人,为李卫修建了雕像,建立了宗庙,受后人的供奉。
乾隆即位之后,评价李卫并非功臣,并令人砸了李卫的雕像与祠堂。虽然他的这一做法在当时引来了众人的不满,但奈何谁让人家是皇帝呢,大家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田文静也是雍正信赖的官员之一,他和李卫的性情有些相似,他看不惯那些有家室有背景的官员,因为有靠山而肆意妄为。他一生都在反对强权,成为了很多皇室贵族眼中的异类,却是很多百姓心中的圣人。
乾隆即位后,给田文静安上了棺材定论,并批判对方对百姓和官员都特别的残忍。雍正在位的第十年,田文静因病去世,当时雍正将他葬在了泰陵附近,这是对官员的无限恩宠。可因为乾隆的一句话,田文静的坟墓也被众人推倒。
果亲王允礼是雍正皇帝的弟弟,两人同父异母也算是最亲近的人。雍正在位时对其他兄弟都实施了强硬的手段,唯独对果亲王十分的照顾。按理说果亲王是乾隆的至亲,也是他的长辈,乾隆对他也是该十分厚待。乾隆曾赐果亲王御前免跪,可没想到正是因为果亲王没有跪,最终被罚。果亲王手中的一切特权全都被收回,最终病逝。
四、总结
每个朝代的更替,其实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大家想要的是能够更好施展拳脚的机会。上一朝老臣虽然是国之栋梁,但他们因为长期受到众人的景仰与爱戴,多少会恃宠而骄。作为皇帝掌管一国的大权,必定无法忍受臣子的轻待,所以乾隆的种种举措在情理之中,但每位大臣悲惨的结局,却是很多人意料之外的。
朝代的更替对于百姓来说,影响其实并不大,无论谁做统治者,只要能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富足,这就已经足够了。阶级斗争只存在于,权利与金钱的前提之下。无论乾隆曾有过怎样的抉择,无可厚非的是他是一代明君,这就已经足够了。那些被最终整治的大臣,也无非是政治的牺牲品罢了,这样的现象历朝历代都会发生,所以并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