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不倒翁:李鸿章苦战太仓

四江口战役结束后,清廷下令李鸿章率领淮军乘胜追击,进捣昆山,借此巩固松沪门户,打通进攻苏州的道路,防止太平军救援天京。

从兵法上来讲,乘胜追击也不为过,但李鸿章认为这是孤军深入,将把淮军置于危险的境地。因为太平军虽然在走下坡路,但势力还不小,架子还没倒;而且上游诸军的攻剿还没有得手,无法对太平军形成前后夹攻之势,所以李鸿章不敢贸然前进。

当然,李鸿章也不能这么闲着傻等。在静观西线战局,等待时机之际,他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加紧对东线太平军进行分化瓦解的工作。

其实,早在李鸿章到达上海之前,上海官绅就同暗藏在苏南太平军内部的徐佩缓、钱桂仁、李文炳、熊万荃等串通一气,妄想里应外合,攻占苏常和嘉兴地区。李鸿章到达上海后,策反活动照旧进行,徐佩瑗、钱桂仁等也希望改换门庭,投靠在他的麾下效力。

1862年底,徐、钱等人遵照李鸿章的指示,密谋叛乱。李鸿章还派部将周兴隆潜入常熟,企图给太平军以致命一击,但被谭绍光察觉,逮捕了徐佩瑗。

钱桂仁闻讯赶来救应,并企图把李秀成骗到常熟杀害。不料,他的亲信部将骆国忠为了夺取"首功",于1863年1月在常熟抢先发动叛乱。

谭绍光督兵进剿,李秀成也调集援军,亲临督战,包围常熟,并夺回福山等沿江口岸,截断了从常熟通向上海的清军水陆交通。骆国忠死守求救,李鸿章虽然调动淮军主力会同常胜军攻占福山,但仍无力解除常熟之围。

从2月起,李鸿章率淮军伙同"常胜军"以上海为基地,向西进攻,遭遇到太平军将士的英勇抵抗。

就这样,貌似陷入了僵局,李鸿章的策反计划也要泡汤了。但由于李秀成遵旨挥军渡江"进北攻南",陈炳文率部回救杭州,致使谭绍光被迫撤军。

虽然太平军将士英勇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常熟叛变,福山陷落,这大大地改变了苏南战场的形势。因为常熟为苏州饱源,福山为江海门户,易守难攻,能保住常、福,即是进取苏常的根本。

太平军节节败退,形势一片大好。接下来,李鸿章继续摆出了他的招牌动作进攻,下一个目标就是太仓。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太仓、常昭、昆新呈现三足鼎立之态,太仓位于常昭、上海之间,控制着常昭的后路。如今太平军控制着太仓,就从根不上切断了上海与常昭之间的陆上通道。淮军若想进取昆新,西攻江阴,楔人锡金,逐步包围苏州地区,就必须拿下太仓。所以,李鸿章对太仓虎视眈眈,决定凭借武力强行夺取,命四弟李鹤章率军攻打太仓,没想到遇到太平军守将蔡元隆顽强抵抗。

仗打了两个多月,还是不见分晓,双方在兵力、粮饷上都消耗巨大。这仗要是再这么耗下去,肯定会把太平军拖垮,但淮军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就在李鸿章无计可施之际,从太仓城内传出了一个好消息:城内粮食已经所剩无几,太平军准备归降淮军。

真是久旱逢甘霖,天助淮军也。

最终,蔡元隆准备在4月26日归降,李鹤章大喜过望,如约而至。26日正午时分,太仓城门洞开,数千太平军出城准备投降。李鹤章刚要入城,突然城外一片混乱太平军援军到了。

李鹤章回过神来,知道中计了,急忙下令撤兵,但为时已晚。太平军里应外合,大败淮军,主帅李鹤章虽然腿部中枪,但很幸运地捡了一条命回来。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没想到处于绝境的太平军还会使诈。

太平军诈降取胜的消息让李鸿章恼羞成怒,于是,调集淮军主力和常胜军疯狂进攻,要不惜一切代价攻占城池。不仅要为屈死的淮军将士报仇,更要找回丢失的面子。

淮军的炮火虽然很猛烈,但太平军殊死抗拒,屹立不动。

后来,太仓城内的太平军不仅缺粮,而且四周城墙全部被淮军的炮火轰塌了,眼见城池不保,便在5月初选择了主动撤退。

就这样,经过一番苦战,李鸿章终于率领淮军攻下了太仓。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qingchaogushi/4764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