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的“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起源之根,是汉字之鼻祖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优秀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在四大文明古国里,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都曾经辉煌灿烂。其中前三个国家的文字都已消失,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从大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春秋战国,秦统一六国实行封建制2000多年以来,各种字体纷纷诞生。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因此,可以的说,甲骨文是汉字起源之。

一、 文字起源之谜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考古专家、学者们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秦始皇统一文字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后的历史都有文献可查,但之前的历史,称为先秦史。对研究者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年代久远,无书可查。但四、五千年之前的仓颉,留存至今的遗迹如此之多,可见他对后世的影响之大。古史荒昧,而又经过五千年的风霜雨雪,留存下来的有关仓颉的实证几乎不可寻。但这并不妨碍考古学家们的探索。正如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所说: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传说为黄帝史官仓颉所造,这肯定有其史实的素地,需要我们研究分析。他认为:这一传说的中心寿光地区,已证明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后来又是周代纪国的都邑所在,起着很重要的历史作用。在山东寿光,有实物或根据文献记载可查的有,仓颉墓、仓颉台(藏书台)、仓颉祠、明代嘉靖年间寿光知县王文瀚立的仓颉墓碑、清代乾隆年间寿光县令刘有成立的《启秘亭落成诗吟志喜》碑、仓颉纪念堂、仓颉双井等。

在山东苍山县有一座仓颉庙。最早把仓颉记入典籍的是曾在苍山县古兰陵邑(今兰陵镇)做过18年县令的荀子。兰陵镇东北西v河畔有个村子叫作字村,传说仓颉在此作字,在全国的村庄名字中,叫作字村的只有此一家。在山东的东阿县也有仓颉墓,而且是聊城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南乐县的仓颉庙,明代著名学者杨廷和在《重修庙学记》中称:夫为仓颉之学者,天下古今之所同,非南乐人之所得也。然南乐人幸而生于仓颉之乡,则其善用之宜有先于天下者。似也进一步佐证南乐是仓颉之乡。河南虞城县的仓颉墓是商丘市的文物保护单位。当然,还有很多地方至今保留着仓颉墓,可见流传下来仓颉造字的故事,并非子虚乌有。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以"羊马蹄印"为源灵感。仓颉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

时间长了,仓颉造的字也就多了。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被尊为"造字圣人"。并让史吏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河南新郑县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 还有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解释说:"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二、文字成熟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也可以说,汉字的最初模样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有以下特点:上密下疏、法度森严、和谐中正、原始韵味等特点。当时写刻卜辞的贞人是巫师,是有特异功能的神职人员,他们写刻的甲骨文具有功能性,是神秘吉祥的符禄。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shangchaogushi/17127.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