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狗迎宾”的商圣范蠡,是贤能之人中的贤能之人

范蠡是春秋末期地国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和商业鼻祖。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这位热血男儿佯狂倜傥,傲然负俗,与文种相偕入城,被越王勾践用为谋臣,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韬略,协助勾践彻底击败峭夫差而雪耻复国,继而助勾践北向称霸中原。完成任务后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的生存规则,便激流勇退,悄然而去。

一、文武双全,投奔明主

春秋末期的@越争霸,由于其出人意料、峰回路转的结局,深为后人所知,更由于充斥其中的阴谋与阳谋的变幻,使得整段历史颇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在这个舞台上出场的人物,都值得去细细考察一番。在所有的角色当中,范蠡无疑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个。

范蠡,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人,生于宛郡的内乡县,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由哥嫂抚养成人。范蠡小时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喜读书,抱负大,不喜耕作,众乡邻不齿。范蠡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志向呢?他苦读了《书》、《易》、《诗》等大量的书籍,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理论。范蠡不仅弄通了风后的《握奇经》,还潜心钻研了姜太公的军事书籍《六韬》和《三略》。姜太公把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作为军事韬略的三大法宝,对这些范蠡都十分推崇。后来范蠡无论是治家还是治国,姜太公的思想对其影响都很大。

当时著名的理财家计然(计然,名研,姓辛,字文子,着有《文子》一书,春秋时期名人),到南阳云游,范蠡拜其为师,跟他学习经济知识和经商技巧。

范蠡在青年时就已经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聪敏睿智、胸藏韬略,颇有圣人之资,再加上他精通剑法,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但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选拔官吏,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范蠡空有文才而不被任用。报国无门,使得范蠡放浪形骸,做事办事不合时宜,往往做出许多令人吃惊不已的事情,疯疯癫d,行为怪异,被誉为有名的楚国狂人,乡邻们喊他为范疯子。

楚荆王时,楚国名士文种(字子禽,楚国郢人)到宛任令。他学识渊博、志向远大,本想在都城升迁,但由于不是贵族出身,被发配边陲小邑做了一个邑令(相当于今日县长)。文种之才可以治国,如今治邑,自然轻松。上任不久,宛邑民顺政清。文种闲暇,四处察访。一察施政,二访贤人。当听说百里长河弟子范蠡有奇才,便遣小吏去范公村召之。小吏去范公村,范蠡不见。小吏回文种说:村人都说范蠡是个疯子,不必再召见了吧。文种笑道:吾闻贤俊之士,易招疯子之讥,内怀独见之人,外遭不智之毁,你不明白,明日备车,吾亲往谒之。

到了次日,文种乘车到了范公村,询问范蠡家住处。村人告之在村西北角。文种下车,往范蠡家走去。走到范蠡家大门外时,突然一黑色大狗从门内窜出,汪汪地叫个不停。

文种和小吏先是一愣,仔细看时,却是一人披着狗皮学狗吠。手下人便说:这就是范蠡。众乡邻都围着看热闹。跟班的小吏恐怕文种听了感到羞惭,就拿衣服遮掩范蠡。文种不让遮,说:我听说过狗只对着人叫,他是个人身,却对着我学狗叫,意思是说我是个人,是看得起我呀!于是他从容下车拜见范蠡,范蠡已知文种不是昏官,戏笑太大,已不成礼,慌忙逃去。

村人大笑。笑文种太痴,笑范蠡太疯。

范蠡之所以要用狗吠迎客,目的就是为了试探文种。刚开始,他已知文种德政,但可交不可交,心里却没有半点把握。世事维艰,世态炎凉,心不相通,不可深交。小吏传文种召他,他避而不见,是试试文种是否诚心。若心诚,必亲自来。文种来时,他在村头早已望见,临时决定披狗皮狂叫,是试文种是否会心。文种果然悟出,谓他是圣人,在村人讥笑声中向自己行叩拜之礼,可谓大智若愚。范蠡揣测,文种既然诚心交友,会心达意,明日必定还会前来。那明日,就要试一试文种是否知心了。若是知心之人,即引为知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当今乱世,能交一心心相通的朋友,即便宏图不展,也不枉来一趟人世。

当晚,范蠡将思绪整理了一遍。次日早饭后,范蠡对其哥嫂说:今天有贤人来拜访我,请借给我一套干净衣帽。范蠡兄嫂均为老实厚道之人,私下也常为其前程操心,前日吏来不见,昨日装狗,实在弄不明白弟弟意欲何为。换了别人,早就跑到宛城去了。还坐等邑令来谒?昨日邑令在哄笑声中离去,岂不生气,今日还能再来?但弟弟说了,而且他说的话往往很准,俩人也就不再多说啥了。兄长范水掂起篮子上市去了,嫂子在屋内翻箱倒柜,看有没有合适衣服。终于找到一件范蠡父亲生前出门见客常穿的一件旧衣,虽然大了些,但比范蠡身上穿的破衣服好多了。

范蠡刚穿戴梳洗完毕,文种就来了。两人交谈后,都觉相见恨晚,结为终身知己。于是,文种把他推荐给楚王,范蠡从此开始步人仕途。但是后来,楚国忠臣伍奢被楚王杀害的事件给范蠡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他认识到了楚国的衰落和政治的黑暗。最后,他找到文种,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两人一同弃楚国而去,投奔了越国。当时正值春秋诸侯争霸,吴国、越国的气势已经很盛,常年战事不断,越王允常正求贤若渴。范蠡和文种的到来,使越王甚为高兴,与两人纵论天下大事,深契于心,随后越王便封范蠡和文种为大夫,成为了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

从古至今,像范蠡这样的人实在是不多,装狗迎宾历来都是一件很罕见的事,当然,也只有满腹经纶、胸怀大略的人才会如此作为,正如文种所以说有才之人做事,一定会有狂妄的举动,他们往往心怀独特的见解,行为上往往会给人一种狂妄无知的感觉。是啊!哪有一个正常的人肯装作狗来迎接贵宾的,这样岂不是拿污水往自己身上泼吗?可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了解范蠡的苦心呢?

二、深谋远虑,能屈能伸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后,他的儿子勾践继位。继位后,勾践用范蠡主持军事,文种主持政务,携手振兴越国。当时,吴王阖闾闻允常新丧,想趁越国人心不稳之际灭掉越国,便发兵攻打越国。但越军利用吴军的疏忽,用偷袭战术把强大的吴国军队打得溃不成军,?败涂地,吴王阖闾也受了重伤,回到都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后,便因重伤而死。随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立志复仇。此后,吴国和越国便成无法化解的世代之仇。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想趁吴国尚未准备妥之时,先发制人,出兵伐吴,范蠡极力劝谏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但勾践不同意,誓与吴国人拼个死活。越王勾践调动全国精兵3万人,北上攻吴,与吴兵战于夫椒(太湖中山名)。结果,勾践大败,仅剩5000残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中部,主峰在嵊县西北),且被吴军团团围住,身陷绝境,形势危急。

心急如焚的勾践,左思右想却无计可施。于是就问范蠡道:因为不听您的话我落到如此田地,眼下我们该怎么办?范蠡之高明终于体现,没有因为以前的事情甩手不管,他深谙大丈夫能屈能深的道理,向勾践建议: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如此,即可以屈求伸。勾践听从范蠡之计,派大夫文种赴吴求和,并以美女、珍宝密贿吴国太宰,使吴王赦免越王,勾践夫妻人吴为质。于是,范蠡随越王入吴,为臣仆3年,备尝屈辱。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终于被放回国。

获释归国后,范蠡与文种等,为勾践制定结好齐、晋、楚,表面卑事吴王夫差,暗中积聚力量的兴越灭吴九方略,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方略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一西施和郑旦,连同大批财宝献给夫差,以麻痹夫差。经过多年努力,越国大治。

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吴军北上争霸,和晋、齐等国会于黄池,国内精兵为之一空。

勾践抓住这个机会,在国内举行誓师大会,出兵五万人突袭吴国,吴军措手不及,大败,连吴太子都丧命疆场。夫差闻得逦耗后,匆忙与齐晋订立和约,率军回救。勾践这次稳扎稳打,并不急于求成,他统兵避开吴国的锋锐,暂时撤回国内以待时机。

公元前478年,吴国发生特大旱灾,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勾践认为时机已到,便亲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越两军战于笠泽(苏州附近),越军在此战中,首次采用时髦的夜袭渡河方式,并运用了两翼佯攻、中央突破的战术,使得吴军受到了惨重损失,几乎全军覆没。勾践连战连捷,顺势包围了吴都苏州。周元王三年(前473),越军围困吴都已达三年之久,夫差遣使求和,勾践欲许,范蠡认为,越国有幸不被吴国所灭,长期屈辱,志在灭吴,岂能失此良机而纵敌贻患,促使勾践定下决心,最终破灭吴国。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

卧薪尝胆是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已经离我们有几千年了,但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津津有道!

在这里面,每一步计划都有范蠡的谋略,他深知吴王好色贪财时,就建议勾践送一些美女与金银珠宝给夫差,这样夫差就有可能放掉他们,勾践以计行事,结果完全就在范蠡的预料之中。反之,如果没有范蠡这些明智的提醒,那么勾践必然会盲目地与夫差拼命,试想,在这种盲目冲动的情况下去打仗,怎么可能打得A呢?这件事也与后来勾践大败吴军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头脑发达的人,能够用的智慧使自己死里逃生。

在这场战争中,勾践之所以能打胜仗与他自身那种永不忘国耻的精神有关,他不像吴王夫差那样胜利了就得意忘形,而是胜不骄、败不馁:每天吃饭之前先尝一尝苦胆,它的衣着也很朴素,这体现了他要夺回大好江山的决心。

通过以上的种种分析,越吴这场战争是一种智慧上的较量,稍有一点疏忽、粗心,那么失败的矛头就会指向你,寇无能永久的罪名!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shangchaogushi/3336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