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得先看我们怎么定义“文字狱”。如果将文字狱界定为以文字获罪入狱,那必须承认,宋朝其实也是有文字狱的,比如北宋的乌台诗案、车盖亭诗案,比如南宋的江湖诗案。
但是,如果我们将文字狱理解成以思想迫害为特征的恐怖统治,那应该说,宋朝是没有这样的文字狱的,而明清时期,则出现了这样的文字狱。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宋朝的诗案与明清时期的文字狱,会发现它们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1、不管是乌台诗案,还是江湖诗案,毕竟都没有杀人,苏东坡只是被贬到黄州当一个闲官。而明清的文字狱却动辄杀头、灭族。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如果苏轼生活在明朝的朱元璋时代,或者生活在清朝的乾隆时代,肯定难逃一死。
2、宋代的诗案只是偶发的个例,而明清的文字狱却遍地开花,清乾隆时期更是形成了“文字狱”的一座历史高峰。有人统计过,据统计,乾隆时期文字狱一百三十多起,超过了顺治、康熙和雍正时期的文字狱的总和。说起文祸之烈,罪孽最深重者,莫过于乾隆。
3、宋代的诗案都有着党争的背景,不过最后的定罪却未泛政治化,在制勘过程中也严格遵守宋朝司法的程序。反观之明清时期的文字狱,情况恰恰相反:哪怕是鸡毛蒜毛的事情,也要无限政治化,上不封顶,下无底线,寻常的文学修辞可以上升为“大逆不道”的政治重罪。你去看清代“文字狱”档案,会发现清廷使用最多的罪名便是“谋反大逆”。
所以准确地说,宋朝有文字狱,但没有像明清时期那样的文字狱。至少为什么,当然是因为宋朝比较文明,而明清比较野蛮。
这个问题,首先就得反问一句:难道宋朝没有文字狱?
在宋朝的历史大事里,如果说有哪一个话题,千年来一直被严重美化。那就有“文字狱”这个话题。后人大多艳羡宋朝的文化繁荣,甚至感动于宋王朝“不杀文臣”的承诺。这么一个重视文化且文官当家的王朝,怎么会有恶治知识分子的文字狱?事实证明,宋朝的“文字狱”,丁点不稀罕!
比如宋初名臣胡旦,就曾倒霉中招,而且比起历代好些知识分子仗义执言招祸的“文字狱”,胡旦这次更倒霉,当时胡大才子精神抖擞,给宋太宗上了《河平颂》,热情歌颂宋太宗英明神武的表现。但无奈宋太宗文化水平太低,如此热情洋溢的文字,竟然看了半天都看不明白。外加此人又是出名小心眼,看不明白就瞎琢磨,竟怀疑胡旦有意嘲讽他。这下胡旦马屁拍到马腿上,被宋太宗狠狠一脚,踹到商州做团练去了!
如果说胡旦这番磨难,还属于倒霉撞上了小心眼的宋太宗,那么有时候就算摊上好脾气的皇帝,在宋朝犯上文字狱也没跑。比如宋仁宗就够好脾气,属于那种朝堂上被大臣喷一脸吐沫都不发火的老实人。但宋朝婉约派一哥柳三变,因为屡试不第写了几首牢骚词,却叫宋仁宗看的发了火。几年后柳三变好不容易中进士,只见宋仁宗大笔一挥,冷冷把柳三变砍落榜。可怜柳三变此后混迹妓院,还成了妓院里的祖师爷,改了个名叫柳永!
犯上大宋朝的文字狱,就算宋仁宗这样的老实人,都会这么恐怖的发火!
当然,宋朝“文字狱”的一桩优点也得承认:最多就是贬官流放,从无满门抄斩。但这事也有例外,比如宋哲宗年间的“车盖亭诗案”,当时旧党当政,多年来为王安石变法扛旗的大宋宰相蔡确,却被旧党罗织罪名,硬说他在车盖亭写反诗,文字狱扯上了党争,那比宋仁宗发火还可怕。呕心沥血多年的蔡确,这下雪上加霜,被宋朝一贬再贬,最终客死新州!
而这场政治闹剧,以及蔡确亡故的结局,更给北宋的国运,打上了恐怖的死结。在这事之前,大宋新旧两党虽说争了好久,但总算还是君子之争,彼此间争的只是政见。随着蔡确的身亡,这场争斗更加升级,从此成了你死我活的死仇。几年后新党凶狠反扑,诸多旧党大佬也纷纷获罪。连旧党旗帜人物司马光,都差点被挫骨扬灰!北宋的朝政,更在俩家多年互掐里,越发一地鸡毛。明朝人感叹北宋亡国错在司马光,就因这场活剧!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