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后,为什么所有朝代都不在河南建都了?

这个问题的时间结点卡在宋朝不太好回答这个问题,将中国历史作一个整体来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北宋以前,中国都城就呈现从关中向关东转移的趋向(长安-洛阳-开封),最终在黄巢之乱后完全确定了开封的历史地位。

中国都城的东渐是古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这一转折是由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及民族等因素的矛盾运动引起的,同时也深含着地理的、历史的诱因。长安都城地位的丧失既是关中地区经济衰落和全国经济重心转移的结果,又与民族关系的变化和军事中心的转移等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在经济重心的吸引和运河的牵引等因素的作用下,都城由长安回归中原,横跨汴河之上、坐待漕运之利的水陆交通枢纽———汴梁最终因其优越地理位置和便利交通条件而取代长安和洛阳,成为五代和北宋的主要都城。

简单的说就是长安、洛阳(即传统的黄河经济带)已经不能符合都城的选择了,直接原因是战乱多次将长安、洛阳焚毁,长安、洛阳(尤其是长安)所在的地区的经济实力已经完全无法再创造出一个都城规模的城市了。简单的说就是两座城市附近的树木、山石已经在千年的都城建设中消耗殆尽,由此带来的水土流失、降水量减少、土地肥力下降一系列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出来了。在唐朝武则天以后,洛阳就越来越成为主要的都城选择(更靠近运河),但唐末的战乱中这座城市又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个人认为北宋以后的都城选择呈现更多的偶然性,如南宋建都临安、元朝建都大都、明朝建都南京(后迁都北京)。但偶然之中也有必然性,我们可以看到北宋以后的都城选择都基本在运河一线,开封位于运河的中枢位置,南京位于运河南端,北京则位于运河北端,大体呈现“<”型变动。这就表明都城严重依赖东线经济的支持(特别是江淮经济)。

为什么说北宋以后的都城选择呈现更多的偶然性呢?

南宋自是不须赘述。元朝需要将都城设在草原与农耕的交界区域,而北京正是金朝的中都,已经有了很好的城市建设,因此北京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元朝的都城。

明朝从南京发轫统一全国,在明初朱元璋曾想迁都西安、开封、凤阳,但都没有实现,开封还是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但朱棣靖难了,机缘巧合把都城又迁到了北京,清朝入关也就延续了这一建都传统。

另,北京的建都与防御游牧民族有极大的关系,但开封也未尝不可,个人认为开封除了地上悬河的不利条件外,其他条件要好于北京,靖难之役改变的更多的是国家的高层设计。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和我上个月一篇回答联系。当时没有详细讲北宋后建都原因,今天做个补充。

首先,先驳斥下那位说河南风水不好的,河洛王土听说过吗?中龙脉听说过吗?无知还要秀智商吗?!个人支持孝陵卫回答。

北宋之后,大致有以下几个朝代,金,南宋,元,明,清。

先讲金,金起于北方,最早定都上京会宁府,就是哈尔滨,他们老家。后来,由于离中原太远,无力控制,且不利于其汉化进程,所以1152年,金海陵王迁都北京,有利于对华北控制,也便于连接东北,加上北京以前是大辽南京,所以金征集民夫,依旧汴京营造燕京。但好景不长,北方蒙古人的兴起使北京变的不在安全。金于1214年迁都南京(今开封),以求远离战火。可惜,这只是延缓了兵锋。

汴梁城

南宋,南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后来,南宋后来一直在流亡,直到宋金议和,南宋与金国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宋于建炎三年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今南京市)作为行都,称“东都”。又于绍兴元年(1131年)升杭州为临安府(今杭州市)作为“行在”,这是南宋的第二个都城。绍兴八年正式定临安为行都,建康改为留都。南宋定都原因就是看中杭州的经济优势,位于重要产粮区,当然还有利用长江天险的原因。它不定河南很好解释,没那本事,南宋抗金最喜欢提就是收复旧都,如岳飞,一直希望还都洛阳汴京,可惜不行。

元代,开始起自草原,故都是草原上的和林。忽必烈定都北京,和金相似,北可控草原,南可控中原,所以世祖积极建设北京。还修元大运河,发展海运,为北京收天下税赋提供可能。也正是因为河运改道和衰落,河南不复荣光。

明先立都南京,因为老巢于此。成祖定于北京,也有回大本营的意思。

清与元相似,北京北控草原,东接东北故土,南制中原,有运河海运联通,利于控天下。

综上,我们可以得知宋后不在河南建都有两点,第一点是中部地区建都无法控制北方草原和东北,不适应以北方为主要敌人的情况。二是河运改道,不利于控制天下赋税。

我是李子木,喜欢可以赞一下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songchaogushi/45374.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