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小说也好,影视剧也好,两宋却总给人一种“积弱”,“挨打”的感觉呢?而且,没有任何史学家敢说宋是“军事强国”,这和70%的胜率差距似乎有点大,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呢?
我们选宋朝对外战争中四个最大的:宋辽战争、宋夏战争、宋金战争、宋蒙战争来分析看看。
宋辽战争:
18场中宋胜9平1负8,胜率50%
宋进攻4次受14次,宋挨打率77.8%
宋防守14次,胜9平1负4,防守胜率64.3%,如果檀州之战算宋朝防御胜利的话防守胜率勉强70%。
宋夏战争:
9场中宋胜4负5,胜率44.4%
宋进攻3次受6次,宋挨打率66.7%
宋金战争:
宋金23战,宋胜16平1负6,胜率高达69.6%!
宋进攻3次受20次,宋挨打率也高达87%!
宋蒙战争:
宋与蒙古30战,胜9平1负20,胜率30%
其中宋进攻3次受27次,宋挨打率高达90%
综上宋在主要对外战争中,胜38,平3,负39,胜率47.5%。
总计攻13次,受67次,挨打率高达83.75%!
如果认为蒙古当时平金灭夏太猛而去掉的话,宋对外主要战争的胜率为58%,勉强点算60%。
恩,看起来似乎还不错的样子,但是,请注意两宋对外战争的高胜率是建立在依托城池的高防守率上,换言之,也就是高挨打率上。
《孙子兵法》曰:“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攻城的一方首先是要吃大亏的。
分析了胜率,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军事强国。
胖子个人认为,胜率绝不代表军事强盛,只有做到以下几点的才能算是军事强盛:
1、大一统的中原王朝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汉族军事强国如:秦、汉、唐、明等,无不是由一地一隅发展成为大一统的中原王朝,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人口等做基础。
2、凭借军事实力做到开疆拓土
比如唐朝西北部开扩,在唐朝以前是绝无所有的,唐朝的名义领土也是中国历史前三。
唐疆域变化图(来源:维基百科)
3、对于军力建设的重视
自汉代淘汰掉战车后,古中国王朝对于军力建设的重视与否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战马的重视程度,也即“马政”。
原因很简单:在近代速射火枪发明之前,由于骑兵的高机动性和野战的强大冲击力及破坏力,使其始终保持着军中王者的地位。
“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 ——《后汉书·马援列传》。
因此,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强国,无不极其重视马政和骑兵建设。例如:汉文帝时,颁布了“复马令”,以免除兵役的办法鼓励私人养马。武帝时继续实行“复马令”,当时“兵戈数动,民多买复”
,不愿为吏。《汉仪注》曰:“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至武帝时又口加三千,有“以补车骑马”一说,这边是所谓马口钱。所谓车骑马,在汉朝晁错的《论贵粟疏》有曰:“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车骑马即当时的战马,军马。
明朝马政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包括借鉴军屯做法的“官牧”和与吐蕃进行的“茶马互市”。
正是有了如此积极的马政,才催生出了汉霍去病率领的汉家铁骑、
唐太宗的亲卫玄甲军,明徐达的火龙骑兵等等人类史上著名的骑兵部队。
4、武将的地位高于或至少不能低于文臣
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名臣中,正儿八经的统军大将就有十六人,而据野史记载,房玄龄和杜如晦这种文臣竟然也都有随唐太宗上阵亲自拎刀子砍过人的记录。
明朝则规定:“非军功不得封爵”:开国六公爵中除了李善长,其余五人皆为武将,而在太祖朱元璋所封的38位公、侯、伯中,文臣只有李善长、汪文洋和刘基3位,文武比例更加悬殊。
5、在关键战役中,取得关键性胜利
比如楚汉争霸时的刘邦与项羽,项羽追的刘邦满地图乱跑,数次清光了刘邦的小兵,却在最后时刻被刘邦抓住机会反打了个团灭,然后一波流推掉世界树,天灾军团胜利!
反观宋朝,
1、从未真正的一统过中原(燕云十六州从未正儿八经的统治过)。
2、开疆拓土就基本不要提了(西夏是从宋固有领土中分出去的)。
3、至于马政,简直就是个笑话。饶州用来配种的种马562匹,养死了315匹,剩下的247匹种马,养出了马驹27匹(“所蓄牝牡马五百六十二,而毙者三百十有五,驹之成者二十有七”——《宋史》)。不仅如此,宋太宗时从西夏买了羊,运到河北放牧,结果“侵民田,妨种蓺,数郡被其害”(《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4)。有草场养羊,没草场养马……
4、有宋一朝,名将的代表如狄青、种师道、岳飞和韩世忠等人的下场,就不要再提了,都是泪啊!
5、关键胜利?哦,如果澶渊之盟算的话……
“宋朝对外战争胜率70%”这个说法,来源于现代有人对宋史进行了统计,将其中的大小战役予以了分析,得出了70%的结论。这个结论被写成了一篇网络红文,叫《“99%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这篇网络红文这样描述关于宋朝对外战争的“胜率”——4.被“主流”专家们诟病为“军事软弱”的宋朝,对外战争(交战规模万人以上,不包括统一战争和国内战争)的胜率超过了70% ;而被认为是军事最强盛的唐朝却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负多。(本人花了8 个月时间,看过《新唐书》《旧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西夏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宋会要辑稿》等书统计出来的,时间较紧,或有错漏,但>70% 是没问题的。
有人调查过,写这篇网络红文的人其实是一个段子手,文章中一些说法,比如,“秦桧发明宋体字‘、“南宋不北伐因为百姓反对”等内容都是以讹传讹的东西。就是这条“宋朝对外战争胜率70%”,也是虚幻出来的,从证据上是站不住脚的,很多人认为作者是做了假,或者予以了夸大。
其实,我们仔细看具体的宋朝对外战争的例子,会发现,宋朝的胜利一般都是很小规模的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击溃很容易,打退了对方就算赢,可能你击溃对方,对方才死了几十个人,而你自己付出的代价还要超出对方。而真正的歼灭战,那种予以对方毁灭性打击的战役,却几乎看不见。所以,有人评价,倘若一段时期宋朝对外胜率低于60%,那基本就意味着亡国了。
我打个比方,有的国家的技术水平和国力可以制造舢板,有的国家的技术水平和国力则可以制造航母。制造几万条十几万条舢板加起来的GDP等于制造航母的GDP。但是,这样的比较有实际意义吗?能不能说制造舢板的国家的国力,就等同于制造航母的国家的国力了呢?恐怕是不能。因为不是一个质量。宋朝对外战争的胜利的质量,和“外面”对宋朝战争的胜利的质量,不可同日而语。
即使是小规模的击溃战,在宋朝也是不多的,绝大多数的“胜利”,其实是对方来进攻,宋朝损失惨重后勉强顶住了,也算是胜利。查阅史料,一些战争其实算不得宋朝取胜,也被认为是取胜。比如,金兵来进攻宋国一座城池,宋国战死5000人,金兵战死300人,最后宋国给金兵一大笔钱,金兵撤退了,这个也被在功劳簿记上是宋国胜了。
我们再看看具体的数据分析。宋朝对外的战争,选取宋辽战争做样本来分析。
宋辽战争:
1,高粱河之战:宋进攻。宋惨败,皇帝坐驴车。
2,满城之战:辽进攻。宋大胜,斩首一万。
3, 雁门之战:辽进攻。宋大胜,斩杀辽军主将,俘虏辽军副将。
4,瓦桥关之战:辽进攻。宋战败,瓦桥关被攻占,数位将军被俘。
5, 岐沟关之战:宋进攻。宋惨败,死者数万,沙河为之不流。
6,陈家谷之战:辽进攻。宋惨败,杨业战死。
7,君子馆之战:辽进攻。宋惨败,全军覆没,死者数万。
8,土磴寨之战:辽进攻。宋战胜,斩首2000,俘虏500。
9,唐河之战:辽进攻。宋大胜,斩首15000。
10,徐河之战:辽进攻。宋战胜,俘获甚重。
11,子河汊之战:辽进攻。宋大胜,辽军损失十分之六七。
12,雄州之战:辽进攻。宋战胜,辽军主帅被擒后撤退。
13,瀛洲之战:辽进攻。宋战败。
14,莫州之战:宋进攻。宋大胜,斩首一万。
15,遂城羊山之战:辽进攻。宋大胜,斩首两万。
16,望都之战:辽进攻。宋战败,主将投降。
17,檀州之战:辽进攻。打成平手,宋辽檀渊之盟:协定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18宣和伐辽:宋进攻。宋大败,死尸相枕藉不可胜计。
统计一下:18场中宋胜9,平1,负8,胜率50%。宋进攻4次受14次,宋挨打率77.8%。宋防守14次,胜9平1负4,防守胜率64.3%,如果檀州之战也算宋朝防御胜利的话,胜率勉强达到70%。这说明宋辽战争的高胜率主要指的是防守上的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