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词人辛弃疾,一心统兵北伐,六次被弹劾竟然因为贪财好色?

(一)

人活着,是因为信念。

信念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有人说,男人征服世界,是为了征服女人。这是男人活着的意义。

而女人征服男人,是为了征服世界。这是女人活着的意义。

所以,女人活着的意义大于男人。

(二)

880年前,1140年5月28日,辛弃疾出生。

辛弃疾

出生的时候,北宋已经灭亡14年。

辛弃疾的出生地,山东历城,当时处在金帝国的统治下。

辛弃疾出生后一年,父亲去世,由祖父辛赞抚养。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是金国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的县令。

辛弃疾早年师从亳州刘瞻,刘瞻在金国担任史馆编修,门生众多,其中,辛弃疾和党怀英是佼佼者,二人并称"辛党",后来,党怀英在金国担任要职,而辛弃疾却走上了抗金道路。这是一条"谋逆"的道路,风险极大。

辛弃疾选择这样一条谋逆的道路,至少有两个原因。

首先跟他的名字有关,他的名字里面包含着他的志向和他的家族对他的期待。

辛赞忍辱负重的目的,就是要把辛弃疾培养成西汉霍去病,建功立业,封狼居胥。"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是他的理想和追求,也是他对辛弃疾的期待。

辛弃疾立志成为南宋霍去病

其次,金宋南北对峙的乱世为辛弃疾提供了施展抱负的可能。

对金国是"谋逆",对宋朝,就是"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

异族统治带来的屈辱使他渴望成为霍去病一样的英雄。

所以,20岁之前,他在文学、历史、治国、兵法乃至剑术等方面已经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三)

若不是生在这样的乱世,辛弃疾可以专心做一个文人。

但真正让辛弃疾名震天下的,是他的武功,而不是文采。

辛弃疾在成为名震天下的文人之前,已经成为名震天下的英雄。

想必,范邦彦一直在等待这样一位英雄的出现。

范邦彦一定不会把如花似玉的女儿范如玉嫁给一个文人。

正是因为大宋朝重文轻武,所以才会有"靖康之耻"。

文人保护不了大宋朝,更保护不了一名弱女子。

所以,范邦彦的女儿范如玉23岁未嫁,一直在等一位英雄来娶她。

1161年,辛弃疾22岁这年发生两件大事,一是辛赞病逝,二是金主完颜亮调集32万大军,对外号称60万,大举南侵。

辛弃疾的机会来了。

辛弃疾聚众两千,加入耿京义军,为掌书记。

完颜亮的皇位是靠篡位得来的,杀了不少皇室宗亲,内部矛盾激烈,需要对外战争来转移矛盾。

当他大举南侵的时候,他的堂弟完颜雍趁机篡了他的位。

完颜雍德才兼备,拥护他的人很多。于是金国大乱。

乱而后治的关键在于,这对堂兄弟必须死一个。

完颜亮贪功冒进,在采石矶与宋军水战,兵败被部将所杀。金兵退回北方。

完颜亮一死,辛弃疾未来的岳父范邦彦率众开蔡州城门以迎王师。当时,范邦彦任蔡州新息县令,归宋后率全家南徙,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

采石矶之战成就了南宋文臣虞允文,同时也成就了完颜雍。

完颜雍政治清明,治军有方,辛弃疾和耿京的义军成为一支孤军。

与辛弃疾同时投靠耿京的和尚义端叛变,并偷了耿京的帅印,直奔金营而去。

辛弃疾是掌书记,帅印归他保管,他丢了帅印,有杀头的危险。他对耿京说:给我三天时间,追不回帅印,提头来见。

宋史》(辛弃疾)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三天之后,他夺回帅印,并提着义端的人头向耿京复命。

经此叛变,辛弃疾意识到,如果不借助南宋的力量,义军随时有覆灭的危险。

于是,辛弃疾说服耿京归宋,并代表耿京与南宋朝廷谈判。

南宋朝廷授予耿京天平节度使的身份,同时授予辛弃疾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宋史》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不料,就在辛弃疾与南宋朝庭谈判的时候,义军又一位将领张安国叛变,并杀了耿京,率部投降了金军。

辛弃疾闻讯,率五十骑直扑金军大营,在中军将张安国生擒,交南宋朝庭法办。

宋史》稼轩本传: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签判。弃疾时年二十三(1140-1162)。

辛弃疾不足百骑,就敢奔袭金军大营,还生擒叛将全身而退,其勇气与谋略,武功与胆识立刻名震天下,"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这一年是1162年,辛弃疾23岁,范如玉也是23岁,辛弃疾正是范如玉等待的那位英雄。

23岁一战成名的辛弃疾率部归宋,以"归正人"的身份任江阴签判,定居京口,这一年他迎娶了范邦彦(子美)之女、范如山(南伯)之妹范如玉为妻。

归正人就是从金国起义归宋的人,相当于叛军投诚的意思。

"归正人"的身份注定辛弃疾仕途坎坷。

(四)

此后经年,辛弃疾虽然官场失意,但情场得意。

范如玉知书识礼,与辛弃疾十分恩爱。

但是辛弃疾爱美女,也爱美酒,经常喝得大醉。

出身名门、饱读诗书范如玉并不反对丈夫喝酒,但反对丈夫玩命喝酒。战死算是报国,醉死只能算是玩物丧志。

每次醉酒,辛弃疾都保证以后少喝,但常常是说过就忘。

于是范如玉就在辛弃疾的书房窗户上写满了字,都是劝丈夫少喝酒,或者戒酒的话。

一回辛弃疾又喝得酩酊大醉,醒来看到范如玉写在窗户上的话,心生愧疚。

当然不知道这样的愧疚有多少次了,但是这一回却为范如玉写了一首词《定风波》:

昨夜山公倒载归。儿童应笑醉如泥。试与扶头浑未醒。休问。梦魂犹在葛家溪。

千古醉乡来往路。知处。温柔东畔白云西。起向绿窗高处看。题遍。刘伶元自有贤妻。

先是描述自己喝得烂醉如泥,孩子们看到都会嘲笑。接着描述妻子对自己的照顾,有如"温柔东畔白云西",最后夸赞范如玉像"竹林七贤"刘伶的妻子一样贤惠,范如玉看了这首词,心都化了。

1180年,年届不惑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供自己和范如玉安度晚年。

第二年春,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并且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

果然,同年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辛弃疾留下600多首词,有400多首是在上饶和范如玉一起生活时写的。

范如玉和辛弃疾相守多年,历经坎坷,1189年,同岁的两人一道举行了五十大寿的祝寿活动。辛弃疾《浣溪沙"寿内子》一词云:"寿酒同斟喜有余,朱颜却对白髭须,两人百岁恰乘除。"

辛弃疾一生六次被弹劾,多次被免职,从1181到1207不到30年时间里,工作岗位频繁调动多达37次。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五)

辛弃疾对范如玉的感情非常专注,但并不妨碍他纳妾。

辛弃疾的妾室有确切记载的就有七位:田田、钱钱、整整、香香、卿卿、飞卿、粉卿。

田田、钱钱,字写得好看,经常帮助辛弃疾回复书信。

元人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说:"田田、钱钱,辛弃疾二妾也。皆因有其姓而名之,皆善笔札,常代辛弃疾答尺牍。"

辛弃疾,常用姓或者名字里的一个字拿出来叠音作为对妾的昵称。

辛弃疾的诗词中多次提到过这些侍妾的名字。如:"娇痴却妒香香睡,唤起醒松说梦些。"又如:"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旁人笑问。"

中国古代实际上并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妾并不是丈夫的私人财产,而是夫妻的共同财产,古代交换、赠送姬妾是非常正常、普遍的事情,不涉及人权、情感,更不是薄情寡义。

妾跟妻争宠,在中国古代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辛弃疾选妾的标准是很高的,必须多才多艺。

整整是个音乐家,擅长吹笛。

后来整整被送给了一个大夫。

当时范如玉卧病在床,请大夫治病。为了让大夫竭尽全力,辛弃疾指着整整对大夫说:"你要是能治好如玉的病,整整就送你了。"

后来大夫真的治好了范如玉的病,辛弃疾也如约将整整送给了大夫。

此事在宋人周辉《清波别志》中有记载:"辛稼轩在上饶,属其室病,呼医对脉,吹笛婢整整者侍侧,乃指以谓医曰:"老妻病安,以此人为赠。"不数日果勿药,乃践前约。"

(六)

辛弃疾一生六次被弹劾,多次被免职,理由只有一个:好色贪财,淫刑聚敛。

辛弃疾是个纵横沙场的英雄,赋闲的时候却喜欢填词来描写女人,这就为弹劾他的言官提供了"好色"的直接证据。

如《南乡子"舟行记梦》:

欹枕舻声边,贪听咿呀醉眠。梦里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只记得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

这是酒后发生在船上的一夜情。

还有那首广为流传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元宵之夜的一次艳遇。

也不知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但言官却拿来作为弹劾他的证据。

元人郭宵凤《江湖纪闻》中甚至有辛弃疾跟好友刘改之逛青楼的记载:"是夕,改之与稼轩微服登娼楼。适一都吏令乐饮酒,不知为稼轩也,令左右逐之,二公大笑而归,即以为有机密文书,唤某都吏,其夜不至。稼轩欲籍其产而流之,言者数十,皆不能解。遂以五千缗为改之母寿,请言于稼轩,稼轩令倍之。"

有一天晚上,镇江知府辛弃疾穿着便服请好友刘改之到青楼喝酒。

结果遇到一个都吏没认出他来,跟他抢女人。

辛弃疾跟刘改之大笑而归。

当天晚上辛弃疾命人通知都吏加班,结果到处找不到人。

第二天辛弃疾就对都吏做出处理,玩忽职守,撤职查办,财产充公。

都吏找各种关系说情,前后找了几十个人说都不行,绝不通融。

后来找到辛弃疾的好友刘改之,才算明白了事情的起因。当即以给刘母拜寿的名义,送了五千缗给刘改之,让刘改之帮忙说情。

刘改之过去说情,辛弃疾加一倍,直接向都吏索要一万缗,这事儿才算了结。

一缗就是一千文铜钱,换白银一两,十两白银换一两黄金,一万缗也就是一千两黄金。

这又是辛弃疾贪财好色的证据。

辛弃疾到底敛了多少财,看看他的带湖庄园有多豪华就知道。

洪迈所著《稼轩记》中描述:"郡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旷土,三面附城,前枕澄湖如宝带。济南辛候幼安,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度财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东罔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靡,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堂,信步有亭,涤砚有渚。皆约略位置,规岁月绪成之。"

简直就是天上人间。

同朝为官的朱熹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参观完稼轩之后,都忍不住感叹:"艳羡不已,耳目所未曾睹。"

有一回,辛弃疾见陆游住得比较寒酸,要送陆游一套别墅,被陆游拒绝,足见财力雄厚。

辛弃疾的带湖庄园费资巨万,说明他敛财无度。

辛弃疾妻妾成群,还要逛青楼,说明他好色无度。

也幸好辛弃疾在文官眼里有贪财好色的小毛病,要是辛弃疾像岳飞一样,一点毛病没有,恐怕就会有杀身之祸。

辛弃疾66岁的时候,借《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发了一大通牢骚: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中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叹与壮志难酬的愤懑。

辛弃疾一生以收复中原为己任,是朝廷最坚定的主战派。

但高宗皇帝内心对抗金是有抵触的,迎回二帝意味着现任皇帝的位置不保。

虽然中原大地是大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大家都知道皇帝的心思,所谓抗金,不过是一种政治口号和宣传手段而已。

岳飞信了,所以眼看就要直捣黄龙府,却被现任皇帝十二道金牌召回,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死风波亭。

辛弃疾在政治上同岳飞一样幼稚,所以,辛弃疾为官40多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先后担任过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绍兴知府、镇江知府、隆兴知府、龙图阁待制、枢密都承旨等职,但大多是地方官或文职,根本不给他统兵北伐的机会。

还好没给他机会,否则他还是会走岳飞的老路。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songchaogushi/47855.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