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是怎么处理“台湾问题”的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大陆东南地区的印纹陶文化就已经传播至台湾。春秋时期孔子所著的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当时将台湾称为“岛夷”。到了汉代,大陆汉族人称台湾为“东[”,三国时代称之为“夷州”。 根据《三国志・吴志》记载: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两位将军率领远征水师一万余人渡海到达夷州,由于当时语言不通,又有数千将士因为水土不服病亡,两位将军只得率部返回大陆,同时带走土著数千人。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大陆上汉族人最早的一次去台湾的大规模行动。后来,东吴庙阳太守沈莹写了一本名为《临海水土异物志》书,具体生动地记述了“夷州”和“山夷”的情况。“夷州”指的是台湾;“山夷”指的是台湾当地的老百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大陆出现了300多年的分裂,政权频繁更替,战乱连年不断,各个统治集团还无力稳固政权,就更无心顾及一海相隔的台湾了。大陆和台湾的交往也只限于民间的贸易交流,一时间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因为有台湾海峡的阻隔而变的有些疏远了。 见于现存历史文献上的有关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第二次接触,发生在隋代。隋代称台湾为“流求”。关于台湾和大陆这时期的相互往来,可以从《隋书》的文献上得到证实。 隋炀帝(569年D618年),即杨广,隋代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在位时期,他营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三征高丽。隋炀帝不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同时他也是一位有志于“海上远略”的君王。 《隋书・流求传》记载: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海师何蛮等言,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稀,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隋炀帝虽然没有急于表态,但内心还是蠢蠢欲动。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根据海师何蛮奏报,“命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 这一次到了流求国后,因为言语不通,只是掠一人而返。对于这样一个结果,隋炀帝深感不满。

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复遣朱宽招抚流求,流求王不从,朱宽取其布甲而归。” “布甲”,流求人用苎麻纺成布后编织的铠甲。两次和平招降不成,隋炀帝有些恼火,决定以武力征讨。

隋书・陈棱传》记载:隋炀帝“大业三年,陈棱拜武贲郎将;后三岁(大业六年,610年),与朝清大夫张镇州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

随后发生的事情,在《隋书・流求国》中有所记载:“初,棱将南方诸国人从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人慰渝之,流求不从,拒逆官军。棱击走之,送至其都,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

带着隋炀帝对流求“先礼后兵”的方针和策略,肩负皇帝对自己的重托和厚望,陈棱再次漂洋过海来到流求。由于招抚行动受到了当时流求统治集团的强烈反对,流求王欢斯渴剌兜甚至派兵对抗,拒绝接受“招抚”。和平解决流求问题的计划破灭后,陈棱只得率军用武力迫使其臣服,结果大败欢斯渴剌兜兵。陈棱乘势攻破流求王的都城,杀死了流求王欢斯渴剌兜,并俘虏了一万七千人而还。

隋炀帝杨广对台湾的征伐,不过是当时我国的封建统治者对台湾的一种短暂的经略行动而已。隋炀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台湾臣服,让台湾人民知道当今天下是大隋的天下,其中多了一些天朝霸气,少了一些人文关怀,没有考虑打下台湾来以后,该怎么管理台湾和发展台湾,而只为逞一时之能,泄一时之愤,所以使隋炀帝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变成了“虎头蛇尾”,甚至有些徒劳。由于没有留下驻防台湾的军队,没有设置相应的官府机构,没有真正把台湾和台湾人民放在心上,随着军事行动结束,大陆武装离开台湾后,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政治接触又重新被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所阻隔。尽管如此,隋炀帝对台湾的行动,毕竟给后来的历朝历代统治者,提供了进一步了解台湾军情、民情的机会,为台湾后来的归附提供了参考。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suichaogushi/3807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