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著名纵横家张仪的故事

张仪魏国人,战国著名纵横家。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309年。相传张仪苏秦都事鬼谷先生,苏秦自以为不及张仪
  张仪于魏惠王 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惠文君于十三年即公元前325年称 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 秦。惠文王卒后,武王即位,与张仪有隙,他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记载,张仪就在这一年五月卒于魏。
  饰身相魏,计破合纵
  连横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拆散齐楚联盟,孤立这两个可以与秦国争霸的国家。张仪工作的第一步选择了魏国。为了更好的完成使命,张仪去魏国当了相国。
   张仪的计划是先让魏国归附秦国,然后让其它各国仿效魏国的做法;但魏王不听张仪的意见。秦王愤怒之下,派兵攻取了魏国的曲沃、平周两城,同时暗中给张仪 比过去更为丰厚的待遇。张仪在魏居留了四年后,一直没有什么业绩,直到魏襄王去世,魏哀王即位。张仪感到机会来了,又劝哀王归秦,哀王还是不听。文的不 听,就用武力。于是张仪暗中指使秦国攻魏。魏起兵与秦作战,被秦打败。
  第二年,齐国又起兵攻打魏国,并在观津战败了魏兵。这时,秦军又来攻打魏国,首先战败了韩申差率领的军队,斩首八万,使各国诸侯为之震惊。这时的张仪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又对魏国内政了如指掌,再凭借他那巧舌利口,向魏惠王展开了凌厉的攻势。
  第一,他纵论魏国兵微将寡,地无险助,又四面受敌,既不可战,亦不可守。
  第二,他分析合纵抗秦是画饼充饥,难于成事。他说:“亲兄弟之间都有争夺钱财的人,六国君主却要依靠苏秦欺诈虚伪的谋略,实难成事。这是很明显的。”
   第三,他大讲背秦之害:“大王不交好于秦国,秦王若下令进攻魏国的河什(魏国河西之地),占据卷、衍、燕、酸刺等地,劫卫取阳晋,那么,赵国不能南下。 赵国不能南下那魏国就无法北上,魏国不能北上那合纵就会因此受阻。合纵一旦受阻,那大王的国家就会危在旦夕了。秦国挟持韩国而进攻魏国,韩国惧怕秦国, 秦、韩联合为一体,魏国势力很快灭亡。这是我之所以替大王忧虑的原因啊!”
  第四,他又大谈联秦之利:“基于上述原因,替大王考虑,魏 国不如和秦国交好。如果大王与秦交好,那么楚、韩两国一定不敢轻举妄动;没有了楚、韩两国的忧患,大王自可高枕无忧,不必再担心国家安危了。况且,秦国真 正要削弱的是楚国,而能够使楚国削弱的只有魏国。楚国虽然有富强辽阔之名,实际上非常空虚;楚国的士卒虽然众多,但却不堪一击。调动魏国全部兵力进攻楚 国,一定会大获全胜。与楚国绝交有利于魏国,削弱楚国而迎合秦国,既可退祸于楚,又能安邦定国,这是大好事啊。大王如果不听从我的忠告,一旦秦兵东伐魏 国,到那时候一切就晚了。”
  张仪又开始拆主张合纵的人的台,说他们大多话讲得慷慨激昂,却很少有靠得住的。他们不过是希望说动一国国君,换取荣华富贵罢了。所以他们随时随地都在慷慨陈词,宣扬合纵的好处,以图打动一国的君主,实际上为的都是自己!
   这些话既有当时各国的形势作依据,却又把其中的一些方面加以夸大,至于利害关系更是颠倒是非,但张仪的厉害之处在于能把“非”说成“是”,能把“反”说 成“正”,而且立论严谨,无懈可击,听上去更是头头是道。这也正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本色。苏秦靠这本领说服六国合纵,张仪也同样靠这手段来破解合纵,进行 “连横”,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张仪滔滔不决,言语间时而语含珠玑,时而又不免夸大其辞,虚声恫吓,直说得魏惠王真伪难辨,半信半疑,犹豫不决。如此数年,魏国对外方针一直举棋不定。这就为秦国的发展及其分头打击关东诸侯争取了时间。
   道理讲到这里,张仪知道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了。于是,他又对魏王说出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来羽毛堆积多了能把船压沉,轻东西聚载多了能把车轴 压断,众人的嘴巴可以使铁熔化,众多的坏话能把骨销毁。我张仪说了这么多,一定会有人在大王面前讲我张仪的不是的。大王一旦听信了他们的话,就一定会责罚 了张仪。与其被大王责罚,我张仪不如现在就辞职,现在就离开魏国!
  魏哀王听了张仪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便是背弃合纵盟约,通过张仪,与秦结好。张仪回到秦国,仍然做了秦国的相国。三年后,魏又背叛秦国而重新加入合纵。秦因此出兵攻魏,夺取了魏的曲沃城。次年,魏重又归附秦国。
  张仪成功的将魏国拉出了合纵,拉进了连横。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他的死对头楚国了。
  巧施连环,避祸于魏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当张仪游说东方诸国大功告成,欣然返秦时,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秦惠王去世,其子武王即位。张仪顿时如冷水浇头,万 分沮丧。他深知,继位的武王自作太子时就讨厌自己,朝中群臣见他在惠王面前倍受恩宠早已妒火万分,如今武王继位,自己恐怕要凶多吉少了。果然,张仪一回到 秦都咸阳,便成了众矢之的。群臣纷纷乘机进谗,说道:“张仪为人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如仍用他,恐为天下耻笑。”各国诸侯听说张仪与武王不睦,都感到连 横亲秦之举前途黯淡,又都背叛连横之约,纷纷实行合纵外交。
  张仪这时的处境可谓是岌岌可危。这时的他已失去了政治靠山,面对目前岌岌 可危的形势,看出秦国已不宜久留,如不如难而退,迟早要招至杀身之祸。他左思可想,便对秦武王说:“为秦考虑,倘若东方有变,大王才能多得土地。我听说齐 王最恨张仪,张仪在何处,齐王必兴兵伐之。因此,我愿以不肖之身前去魏国,齐必兴师伐魏。齐、魏兵连而不能解,大王便可乘机伐韩,入三川,临二周,周室祭 器必出。然后挟天子,案图籍,如此则王业可成。”秦王信以为真,不胜欢喜,立即表示赞同,并且出动了30辆兵车,隆重地送张仪去魏国。张仪手持秦王的符 节,一扫以前的沮丧,反而有些春风得意了。张仪并非得意忘形之人,这不过是故作姿态以掩饰内心的落魄而已。
  张仪到了魏国,齐国果然兴 师伐魏。魏襄王很是恐惧,张仪却泰然说道:“大王不必忧虑,我能够让请让齐国罢兵。”魏王将信将疑。张仪派舍人冯喜到楚国,又借楚使辗转至齐,冯喜对齐王 说:“据我所知,大王甚恨张仪。但是,大王因为他在魏国就攻打魏国,这恐怕反倒救了张仪呀。”齐王不解其意,问道:“寡人憎恨张仪,张仪之所在,必定兴师 伐之,怎么会是为张仪出力呢?”冯喜便把张仪与秦王所定之计和盘托出,然后说道:“现今张仪入魏,齐王果然立即发兵击魏,这是大王内耗齐国而外伐盟邦,并 使秦王深信张仪之谋;这难道不是在帮张仪吗?”齐王觉得言之有理,心里叹道:“张仪呀,张仪,我又险些中了你的奸计!”于是罢兵而去。
  魏王忽闻齐国偃旗息鼓,自行撤兵,当然是不胜惊喜,对张仪越发宠信百倍。甚至还让他担任了相国。然而,张仪相魏仅一年,便于周赧王六年(公元前309年)死于魏国。至此,一代纵横家张仪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张仪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脆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树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 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的国威大张,在 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由此也可以看出张仪在当时所造成 的巨大影响。张仪死后,六国虽又出现背离连横而回复合纵的情况,但合纵却已无法持久和巩固。而张仪所创之连横,则成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苏秦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说他们开创了一个纵横时代也不为过。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其实不过是矛和盾,都是一家的产物。苏秦开始时先是 游说秦国,没有成功才转而游说六国,又感到无力控制秦国的政局,便用激将法让张仪相秦。兄弟两人便以列国为棋盘,拨弄列国如棋子,下了亘古未有的一盘大 棋。两人虽服侍的国家不同,但目标却很一致,那就是:游说国君来取得锦衣美食,据有卿相之位。至于列国谁胜谁败,是举千戈还是化玉帛,百姓是安居乐业还是 血流成河,都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他们要的只是有官可做,有富贵可享。然而正是这并不高尚的情操恰逢那动乱的年代居然造就出了古今中外两位最伟大的外交 家。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TheSpringandAutumn/1593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