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与天花疫苗

疫苗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接种疫苗是公民对自身健康的保护, 也是对群体防控传染病应尽的义务。 近日, 山东省济南市庞氏母女非法经营疫苗案持续发酵, 引发极大关注。 其实, 疫苗最早起源于中国。 早在公元4世纪初,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 就有关于以原始"疫苗""以毒攻毒"防治狂犬病的记载;清初, 康熙更十分重视天花疫苗的推广。

凶恶瘟神——天花

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它是所有瘟疫中最为凶恶的一种。 正常人一旦接触患者, 几乎无不遭受感染。 即使侥幸不死, 也免不了在脸上长满麻点。

这种传染病很早就已开始危害人类。 史册上多次记录了天花大规模流行的悲惨情景, 人们曾经无奈地称它为"死神的忠实帮凶"。 考古发现, 公元前12世纪的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木乃伊上曾出现天花病菌。 846年, 在入侵法国的北欧维京人中, 突然天花大暴发, 维京人的首领只好下令, 将所有的病人和看护病人的人统统杀掉。 这种可怕的手段, 是当时唯一可以扑灭天花的措施。 1555年, 墨西哥天花大流行, 全国1500万人口中, 死了200万人。 16-18世纪, 欧洲每年死于天花病的人数为50万, 亚洲达80万。 18世纪, 天花在欧洲暴发, 全球死亡人数超过1.5亿。

天花约是在公元3世纪, 即魏晋时期, 从南亚、 东南亚传入我国, 此后, 就由南向北蔓延。 晋代葛洪的《肘后方》称天花为"虏疮",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称其为"豌豆疮(痘疮)", 明确以后则称为痘症。

明清时期儿科疾病以天花这种传染病最为猖獗。 据中医文献专家的统计: 明清两代可以查考的200余种、 约600余卷的儿科专籍中, 专论痘疹的专书即占120余种, 320余卷, 痘疹类的传染病成为儿科医家研究和防治的重点。

痘疹凶猛, 谈痘色变

直到清初, 天花依然被视为不治之症。 而整个清朝时期, 天花曾多次泛滥, 为害生灵。 清史上多起清宫疑案也与它有关。

清初, 中国北方痘疹流行, 北京城内此病尤其猖獗。 来自关外的满族, 对痘疹缺乏免疫力, 更容易被传染, 因此导致死亡者无数, 清初统治者谈痘色变, 千方百计地避痘, 并采取各种措施, 阻止痘疹的蔓延。

由于原本满族出痘者不多, 而进入北京之后, 很多却因出痘而死亡, 因此他们认为是汉族人传染所致。 于是命令, 民间出痘者, 立即逐出京城20里。 民间百姓之子女出痘者, 多含泪将婴儿遗弃在路旁, 让其自生自灭。 在多尔衮摄政时期, 曾经在防止痘疹蔓延方面做出严格的控制, 对外城感染天花的汉人, 一律驱逐到远郊区。 顺治帝亲政之后, 采取相对缓和的措施, 改为在痘疹患者家庭周围拉绳, 设立隔离区。 不过, 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 痘疹流行, 顺治帝也采取了将患者驱逐到边远郊区的措施。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guoxuewenhua/5826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