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靠哪一句话消灭20万明军

在古今战例上, 一般大兵团作战, 都喜欢"四面合围"或者"分进合击"的方式, 然而, 作为兵力较弱的一方, 也会利用地形, 机动作战, 钻进敌人各部之间的空隙, 集中兵力, 各个歼灭, 发生在明朝后期的萨尔浒之战, 就是这方面的经典战例。

明朝万历后期, 大明与后金已成明显敌对的双方, 在辽东一带经常展开战争, 互有胜败。 明朝方面觉得必须彻底解决后金这个麻烦, 于是决定兴大兵, 以数量上的优势击败后金。 而后金方面呢, 努尔哈赤也觉得必须击败明朝, 尤其是歼灭其精锐兵团, 以便在今后的交战中占上风, 双方都在寻找一场决战。

公元1619年正月, 决战机会来了, 明朝方面集中47万兵力向辽东发起进攻, 由杨镐坐镇指挥, 明朝方面真实的兵力, 一直说法不一, 有的说不过11万, 有的说约20万, 反正数量远多于后金。 都是强有力的军队, 但强有力的军队组合起来, 未必是强有力的团队, 因为战斗力不等于简单的加法或者组合, 还得看各路军配合。 明军当时从四个方面进军, 从北面进军的是马林兵团, 从西面进军的是杜松兵团;南面是刘綎兵团, 西南面是李如柏兵团。 整个作战部署是"分进合击"的思维, 看上去似乎稳妥而全面, 然而, 似乎没有考虑到战争条件的多样性和地理的复杂性。

而作为敌对的一方, 后金的总指挥努尔哈赤说: "凭尔几路来, 我只一路去", 就是说不管你明朝来多少人马, 我都不会去一一应对, 而是集中优势兵力, 进攻你一路, 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 其实, 努尔哈赤说这话的时候, 未必胜券在握, 他作为较弱的一方, 也只能用这种方法来迎敌, 计谋其实也是逼出来的。

明朝军队虽然规模庞大, 但有一个最大的缺陷: 各路人马之间的进军速度不协调, 各有参差, 这样一来, 就给了后金钻空子的机会。 出发一段时间, 漏洞就出现了, 西面杜松兵团已经突飞猛进, 上了前线, 南面刘綎却还迟滞在路上。 努尔哈赤慌忙率军重点进攻杜松兵团, 三月, 两军在萨尔浒遭遇。 明军与后金军队展开激战, 从早至晚, 前一阶段不分胜负, 但一到黄昏, 后金熟悉地形的优势显示出来了, 在光线昏暗的情况下, 后金占领了河畔、 山脚等战略要地, 以密集的射击向明军发动摧毁性的进攻, 明军外无援军, 内受强攻, 终于全线崩溃, 死伤惨重, 杜松战死。

在其他三路军队还在路上的情况下, 明朝的西边人马已经被解决掉, 不仅战斗力丧失, 而且重重地动摇了明军军心。 正在前进的北路军得到消息, 不敢进攻, 只好就地布防。 但北路军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 他们当时配备了足够的火器火炮, 如果驻守不动, 倒还可以和后金战一个平局, 而北路军总指挥马林对敌军人数估计不够, 命令阵营移动, 想发动进攻, 但正当移动之际, 各部之间前后不相应, 稍有混乱, 失去防御的阵营, 后金军队从高地俯冲而下, 发动突袭, 明军猝不及防, 全军覆灭, 只剩下马林少数几个逃跑。 北路军被解决之后, 明军人数上的优势丧失殆尽, 接着便是刘綎军队和南路溃败, 努尔哈赤大获全胜。 萨尔浒之战是后明与后金战争逆转的关键, 从此后金转入攻势。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guoxuewenhua/5830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