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历史

「篆刻」二字,最初见于杨雄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是也。」篆刻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狭义的篆刻专指后人所谓的治印之学;广义的篆刻则泛指一切雕琢技法。

纪元前一千三百年前,中国人就已经使用印章,在春秋战国之后,由于政治上急遽变化,印章更因政治权力的凭证用途而大量应用,后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亦成为生活连系与信用凭证的多用功能!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早有殷的甲骨文和周的钟鼎文,接着是秦刻石、汉魏六朝的碑志、摩崖造像、以及无数镜铭、瓦当、砖文、陶文等,这些都可以视为广义的篆刻,另外像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等,不管是文字或图案,通通是篆刻的范畴。现今我们谈「篆刻」,仅限于「刻印」方面;「篆刻」的别名很多,如:「治印」、「铁笔」、「刻印」、「印图章」。至于印章起于何时已不可考,但从各种出土的遗物,可断定商周已有「印」的存在与使用,当时无论官方或民间都把印称为「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皇帝使用玺印的材料为「玉」,因此天子所使用的印,就由「鉥」变为「玺」,士大夫及平民就以「印」代替。到了汉朝,天子之印仍称为「玺」;平民所使用的称为「印」、「印信」、「信印」;太守将军食俸二千石以上官吏,称印为「章」,「印章」的名称由此而来。武则天当上女皇后,认为「玺」和「死」的音很相近,故改「玺」为「宝」。此时印章在民间产生剧变:印用红色印泥来盖,故称印为「朱记」,简称「记」。

宋代的印章使用广泛,常将印章盖在图书或图画上,故又把印称为「图章」。元朝是由蒙古人入主建立的王朝,在这个时期印章又出现另一面目:常在汉字旁边加上蒙古文;民间则流行画押--签字,即把「押」铸成印,上面是姓氏,下面是自已的一个花押,我们称为「元押」。明代官方颁发的官印称之为「关防」或「条记」。到了清朝,篆刻风气大盛,治印成为文人的一种嗜好,有人把印叫做「戮子」、「戳记」、「手戳」。

至于民国以后,依民国四十六年所公布的「印信条例」,印信分为:「国玺」、「印」、「关防」、「职章」、「图记」等五种。另值得一提的是:篆刻的发展也由原先「昭信」、「表明身份」、「佩带装饰」等实用型态,或书画的附属,一跃而与书画鼎足三立,成为独占一方的「篆刻艺术」。

印章之印面文字因具不易毁损之特质,通常保留当时之制度与文字,对于研究古代历史而言,古印提供了重要信息,除此之外,更可自古印上了解古人之生活与情绪,十分有趣!

西方最早之印章尚比中国早了三千多年,其出现在美索不达美亚、西亚北部、古埃及、波斯湾与印度等区域,其起源于制作器皿之印模花纹,这也同是中国印章历史的起源!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guoxuewenhua/5859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