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宋朝

林洪将这种烹饪方式命名为"拨霞供"。 随后"拨霞供"从山野间传入市井, 人们从中得到创造美食的灵感, 将"涮"字诀广泛应用于餐桌之上, 不独兔肉, 其他肉片与菜蔬均可一涮而熟, 蘸酱食之。 此法传至今天, 人们称之为"涮火锅"。

林洪还在他的《山家清供》里记录了豆芽的制法: "以水浸黑豆, 曝之及芽, 以糠秕置盆中, 铺沙植豆, 用板压。 及长, 则复以桶, 晓则晒之, 欲其齐而不为风日损也。 ……越三日出之, 洗, 焯以油、 盐、 苦酒、 香料可为茹, 卷以麻饼尤佳。 色浅黄, 名鹅黄豆生。 "宋人的菜谱中, 黄豆、 绿豆、 豌豆、 芽蚕、 赤豆均可发成豆芽食用。

在人类的饮食史上, 中国人曾经以天才的烹饪技术, 从单调的豆类食材中开发出变幻莫测的美食, 从豆浆到豆腐, 从腐乳到腐竹, 大豆中富含的植物性蛋白质, 通过一系列物理性与化学性的反应, 变成各种形态与不同口感的美味。 豆芽是中国人对饮食的另一种天才性发明。 一粒晒干的豆子, 几乎不含维生素C, 但它发芽之后, 豆中的淀粉就会水解成葡萄糖, 并合成维生素C。

维生素C是人体中的必需元素, 人体如果缺乏维生素C, 极容易发生坏血病。 西方的大航海时期, 无数水手死于坏血病。 15世纪末, 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开辟了从西欧直达印度的新航线, 但他的船员有大半因为得了坏血病而葬身大海。 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这是严重缺乏维生素C所导致, 不过发现食用水果与蔬菜可以使坏血病人得到恢复。 然而, 在长时间的航海过程中, 水果与蔬菜很难贮存于船上。 所以西方的早期航海家一直没有办法克服坏血病。 而中国的海商与水手, 长年累月出没风波里, 却很少得坏血病, 后来人们发现, 原来中国人带着绿豆出海, 随时都可以将豆子发成豆芽, 从而得以补充到充足的维生素C。

中国人很早就在北方种植麦子, 在南方种植水稻, 依靠着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肥沃土地、 上天恩赐的阳光雨露, 以及自己的勤劳与智慧, 发展出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农耕文明。 但在很长的时间内, 麦面与大米只是充当满足口腹之需的主食。

来源: 羊城晚报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guoxuewenhua/5874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