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3年秋,南宋大将吕文德接待了一队蒙古商人,他们是来请求在襄阳城外设榷场通商的。当时,宋蒙两国的攻防战处于间歇状态,双方各有一些商人便利用起这难得的和平良机,开展起南北通商的经贸活动。
南宋自1234年与蒙古开战以来,江淮荆襄一带就饱受战火摧残,原本富庶的土地满目疮痍,军马、粮饷等物资严重匮乏。全权负责守备京湖防区的吕文德,是一位有着多年战争经历的老将。他深知后勤补给的重要性,但坐等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的接济甚为被动,如果趁着战火未燃的机会,搞一下南北"互市",不仅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为未来的战争积攒足够的物资。
吕文德之所以比较爽快地答应了蒙商的请求,还有一个拿不上台面的私人原因:这些商人偷偷送给他一条十分稀有的玉带。佩玉带不仅象征着佩戴者的财力,更是君子雅好的外在体现。蒙商能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送给自己,吕文德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当然就不会拒绝其请求了。
然而,真正懂得吕文德这种心理的并不是蒙商,而是他的前同僚兼死对头刘整。两年前,身为南宋四川防区高级将领的刘整,以所辖泸州十五郡投降了蒙古。为向新主子表忠输诚,熟知南宋山川险要、国事虚实的刘整给忽必烈提供了消灭南宋的具体方案,而这一战略规划的首要着眼点,就是吕文德防区内重兵屯驻的襄阳。如何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堡垒呢?刘整针对吕文德爱慕虚荣的弱点,精心策划了上述利诱之计。
吕文德上钩后,蒙古商人便按刘整的计划设置了榷场。不久,他们又提出为防备"南人无信",要求建筑土墙以保护其货物的意见。吕文德感到对方得寸进尺,打算回拒。然而,因为其亲信说了一通"榷场建成可以双方获利"的大道理,拿了人家手短的吕文德又心软了,蒙古人于是借机在襄阳东南的鹿门山外通"互市",内筑堡壁,牢牢地钉下了攻打襄阳城的第一个楔子。
首先识破这一阴谋的南宋将领是吕文德之弟。他两次捎信给吕文德,要他警惕,不过这两封信被吕文德的亲随给藏起来了。其后蒙古人又在襄阳东北的白鹤城增筑第二堡,吕文德之弟急忙亲赴兄长住所告知。这时,贪图小利的吕文德方才醒悟,明白了蒙古人的真实用意。
可惜,一切都晚了!吕文德强打精神,意图亲自带兵出战,拔除蒙古人放在眼前的这些"钉子",但已值暮年的他却一下子气恼成疾,倒了下来。而蒙军则继续修建堡垒和堑壕,一点点地挤压守襄宋军的生存空间,直到把襄阳完全围困。
经过五年多艰苦的围城打援,蒙军终于攻克了号称"天下腰膂"的襄阳,敲响了灭亡南宋的钟声。此后数年间,蒙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东南半壁,彻底绝望的南宋皇室最终只好选择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