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上卷第220页说:“皇帝堂兄弟奕山。”第224页又说:“他的堂兄弟奕经。”黄仁宇著《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一九九七年版)第243页说奕经为“皇帝之堂弟”。
其实这两书就奕山、奕经与道光帝的辈分都说错了。他们三人的生卒年,道光帝是一七八二——一八五○年,奕山是一七九○——一八七八年,奕经是一七九一——一八五三年。道光帝比奕山大八岁,比奕经大九岁,奕山、奕经虽然比道光帝年少,但绝非道光帝的“堂兄弟”或“堂弟”,在辈分上俱为道光帝之侄。
我们可以从清皇室子孙的命名来看。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满族统治者,建立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接受汉文化的过程。清初从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到顺治帝福临,都是依照满族的传统习惯来进行的。到康熙帝玄烨时,吸收汉文化趋于成熟并卓有成效,他为儿子取名,全以“胤”字起头,取自《诗经·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尔胤。”可见是深含寓意的。皇四子胤继位为雍正帝,兄弟们都改“胤”为“允”以避讳。等到胤给儿子取名,则以“弘、福”二字起头,弘历继位为乾隆帝,避讳是遇此二字缺少笔画。他在位时将子孙后代“以永绵奕载四字排序”。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下谕:子、孙班辈永、绵二字,将来承绪者,一人以避众,以永作,以绵作。结果,弘历第十五子永琰继位为嘉庆帝,改为琰。琰次子绵宁继位为道光帝,改为宁。而奕山是康熙帝玄烨第十四子胤四世孙。奕经是绵懿次子,其父为乾隆帝第十一子永次子,过继亡故的伯父永璋(乾隆帝第三子)为嗣。
由此可见,道光帝是绵字辈的,奕山、奕经是奕字辈的。道光帝与奕山、奕经的辈份是伯侄关系,而不是堂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