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5年到公元316年,短短的几十年间,一个叫司马氏的家族崛起,并且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奇妙的时代,一个逆流而上却又承前启后的时代,它是华丽乐章的诡异,它为后世铺好通往繁华的大路;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因为政权的更迭,文化上百花齐放,建安风骨昙花一现,西晋开始玄学兴盛。但西晋王朝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西晋给后人留下许多遗憾的美丽。
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简介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265——290年在位,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司马炎为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曾出任中抚军,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5年)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晋,改元泰始。
司马炎是一个饱受争议的皇帝,《晋书》曾评价说:“帝宇量弘厚,造次必于仁恕;容纳谠正,未尝失色于人;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承魏氏奢侈革弊之后,百姓思古之遗风,乃厉以恭俭,敦以寡欲。”而又有点文人点评他时,说他执政热衷于安逸享乐,以致荒淫无度,最后使得国家走向衰落。的确,司马炎作为一个帝王他有荒淫无度之处,在人品上有问题,但是但从为政的角度讲,他又是一个好皇帝,他的治国才智相对曹操、司马懿并无不及之处。
司马炎建国后的文治和武功
三国争锋多年,全国经济根本没有进入过休养期,三国都因为战争而推行屯田制,一切经济发展都是为了军事而服务,司马炎的天下是真的为了经济而进行生产。司马炎被称为武帝是因为平定了东吴。司马炎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密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但是关于是否要夺取全国,司马炎政权内部意见不合。两派意见,针锋相对,司马炎站在主战派一边。由于司马炎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咸宁六年(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古人也认为武功高于文治,有人把司马炎比作汉文帝,这是因为司马炎的文治水平很高。
司马炎为恢复人口,下令十七岁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则由官府代找婆家。招揽到中原的蜀人由国家供给口粮两年,免除徭役二十年年。灭吴后又规定吴国将吏北来者免徭役十年,百工和百姓免徭役二十年年。可以想象下,三国末期可统计人口有一千六百万,常年战争并没有让三国人口高速恢复。司马炎统一全国时是一千六百万,太康三年时可计算人口为二千四百多万,《晋书·食货志》: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均平,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正是说明了政令推行效果很好。
全国统一后,西晋政治上趋于安定,但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艰苦。特别是皇室和权贵们无限制地霸占土地,更加重了农民的苦难。据说,长安东南的蓝田县,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杂牌将军”庞宗,就占良田几百顷,其他达官贵人就更不必说了。农民没有土地,豪门世族利用占据的田地肆意盘剥农民。西晋初年,晋武帝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他制定了“户调式”的经济制度。
司马炎把屯田制改成占田制,给予士族发展庄园经济更多优惠,同时百姓也在屯田制压迫下得到缓解,尽管赋税更高,农民好歹有了自己田地,这大大鼓励了百姓进行生产,是司马炎时代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
司马炎笼络民心和士族支持方面做得很好,他对蜀地和江南的宽容政策得到了相应支持,他自认为可放心罢免州兵的原因也是当下局势过于乐观。司马炎发展后宫其中一个原因是满足淫威,为此饱受后人批评。司马炎有出于政治考虑,他的要求是二千石以上官吏的女儿入宫选拔,目的是为了加固王权与士族的关系,面对各大家族激烈争斗,司马炎此举可谓无可厚非。除此之外,晋武帝还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古代灿烂的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当时,盛行着一种被后人称颂的“太康文学”,其代表人物有一左(左思)、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二潘(潘岳、潘尼叔侄)、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西晋初年,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文学异常繁荣的年代。
综观,司马炎前期能厉行节俭,虚心纳谏,用人唯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后期则热衷于安逸享乐,以致荒淫无度,君臣赛富。公元290年(太熙元年),司马炎因病驾崩,享年55岁,葬于峻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