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公孙瓒之战结局如何

袁绍公孙瓒

公孙瓒本是贵族子弟,不过其母亲出身较低,所以在家族中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不过因为英俊爽朗的容貌和宏伟的才识被太守赏识,招为女婿。公孙瓒在岳父的帮助下,曾同刘备一道在卢植处求学。

公孙瓒

光合年间(公元178年到公元184年),公孙瓒统率朝廷从幽州征召的三千骑兵追讨了诱使辽西乌恒丘力居叛乱的张纯等人,并收降丘力居等部。之后公孙瓒因战功晋升为骑都尉。公元188年之后,公孙瓒带兵在边疆驻防,每次遇到敌人袭击,公孙瓒都能厉马秣兵奋力打击来犯的敌军。自此外敌都惧怕了公孙瓒的部队,对东汉的边境也是忌惮三分。

初平三年(192年),已经占领了冀州的袁绍与同样对冀州虎视眈眈的公孙瓒在界桥南处二十多里交战。此战中,因为袁绍的部队少于公孙瓒的军队,所以令公孙瓒有了轻敌的意识。公孙瓒的骑兵纵出,被袁绍埋伏的士兵伏击,公孙瓒部队大败,且大将被斩。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因为总体上袁绍实力较弱于公孙瓒,所以袁绍想要传书公孙瓒与其讲和,后被否决了,回应袁绍的是公孙瓒更加严守的布兵。袁绍大举兴兵征讨幽州,因为公孙瓒奉行各自为战坚守到底的想法,令其很多得不到救援的手下被迫投降了袁绍,到最后就剩下了广筑高台深挖堑壕的公孙瓒一支孤军。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因为袁绍截取了公孙瓒求援的情报,所以将计就计诱骗出公孙瓒,导致公孙瓒大败。无奈之下,公孙瓒在杀死了妻儿之后,自焚而亡。

曹操和袁绍的关系

三国的历史上以及后来的演义小说中,袁绍和曹操三国前期最重要的两个人物。袁绍割据了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颇有吞并四方的气势。然而却被曹操在官渡一战中打败,成就了曹操,令他有了真正实力令诸侯,成为天下的众矢之的。

曹操和袁绍

纵看袁绍和曹操的生平,他们走的是从合作到分裂的一种道路。当曹操还是少年的时候,他还是很崇拜袁绍的。建宁二年(公元169年),曹操进入太学,得以同袁绍相识,而且有着亲密的联系。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和袁绍同任朝廷官职。之后二人相见的机会几乎没有,直到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当时董卓是在洛阳肆意妄为,屠害忠良,令天下人所痛恨。所以曹操同各路的诸侯一样,都来到袁绍帐下,试图通过联盟的形式讨伐董卓。然而联军是各自心怀鬼胎,作战中各自为战,甚至是一旁观望的都有。曹操主导的战争首次大败,令其元气大伤,最后只能依附于袁绍。

之后袁绍占领了冀州,并将关东交于曹操代理。曹操在这一时期也曾利用条件,以讨伐黑山军的名义,进军东郡。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刘岱战死,鲍信将兖州转与曹操,自此曹操有了自己的可用的地盘。然而此时的曹操还是面临着四面的强敌,诸如袁术、公孙瓒等人,所以他仍旧需要袁绍的牵制。

袁术、公孙瓒和袁绍火拼的时候,虽然曹操也参与其中,但这也让他有了喘息的机会。终于在恭迎天子这一事件上同袁绍产生了分歧。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迅速壮大,才迎来了他于袁绍的决战。

袁绍四世三公

都说袁绍是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之中,不过这个大家不同一般的世族大家,而是号称“四世三公”。这里的“四世”指的是袁绍一家的几代先人,而“三公”指代东汉时期的官职,太尉、司徒和司空。

袁绍

说袁绍一家是“四世三公”,是因为从袁绍的曾曾祖父袁安开始到袁绍这一代,中间四代都有人出入为朝中的“三公”官职。当初的袁安担任汉章帝刘恒的司徒,后来其子也就是袁绍的曾祖父袁敞官拜司空。再到袁敞的儿子也就是袁绍的祖父袁汤出任朝廷太尉一职,而袁绍的父亲袁逢则是司空。

这里所说的汉朝三公可不是一般的官职,而是百官之上的官职,是中国古时朝廷最为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所谓的“三公”早在周代之际就有了,只是具体的到了两汉之际 有了些变化。西汉时期的三公是指司马、司徒、司空,后以太傅、太师和太保替代。在汉武帝时期,连同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唤作三公。因为早先丞相的职权是很大的,仅仅在皇帝之下,所以后为削弱丞相之权,大司马的直逼丞相,甚至越过了。

两汉之交的新莽篡政之际,已久承袭了西汉的三公制度。到了袁绍所在的东汉时期,也是沿用了西汉的三公制度,不过叫法改了改。大司马成了司马,大司徒为司徒,大司空是司空,三个依旧是权力极大的官职。袁绍一家在四代中,四人都是位居三公之列,如何不让世人对袁家大感佩服和尊重,所以袁家的声望为后来袁绍起事提供了很多的方便。

袁绍的谋士

袁绍身为一个作用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的势力庞大的军阀,是东汉末年风云变换的中原最为抢眼的一位。所以像袁绍这样有着深厚家底的人,自然是有人来帮他打底和运筹的谋士。袁绍手下有着最为出名的四名谋士,分别是田丰、许攸、逢纪和审配

田丰

田丰为人比较耿直,原本是东汉朝中的官员,因为不耻与专权的宦官为伍,辞官归家去了。后来遇到袁绍起兵,就应邀做了袁绍的别驾,为其攻打城池出谋划策,并实现自己匡扶天下的愿望。田丰极有远见卓识,也很有计谋。在他的帮助下,袁绍成功打败了公孙瓒,取得幽州。但是袁绍昏庸起来也是令人大跌眼镜的,田丰明确指出恭迎天子的重要性,但是袁绍没有听取,导致后来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再有就是田丰认为攻打曹操最好的方法是持久作战,但是袁绍急于求成,即便田丰力谏也是不听。最后袁绍在官渡大败,正史中袁绍因为羞于见到田丰,故将其杀害。

许攸虽然有才华,但是在袁绍军中并没有得到太大的重用,所以他一直对袁绍是心存芥蒂的。官渡之战中,因为家人犯法被投入大牢,这使得前线的许攸更加存有二心。于是战前倒戈曹操军中,并向曹操献计偷袭了袁绍的屯粮处。不过许攸虽然有才,却也是贪得无厌的小人,所以不知满足的许攸被曹操斩杀。

至于逢纪和审配,二人起先就开始明争暗斗。逢纪喜欢玩弄权术,到头来因为私心过重,被袁绍的儿子杀死了。审配则是没有大局观,大敌当前还将前线的许攸家属关入牢中,导致许攸临阵倒戈。

袁绍怎么死的

袁绍虽然是袁家的庶出,但是为人俊朗威武,秉性良好,加之家门声望之高,所以能够聚集一帮能为他效忠的仁人志士。袁绍本应何进的征召,入洛阳都勤王,却没想到势大的董卓搅乱了局势,废了少帝,另立刘协为帝。袁绍为了不惹祸上身,提前离开了是非之地洛阳。

袁绍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绍被召集了各路诸侯组成讨伐董卓的联盟军队,其自身也被推为盟主。联合盟军同董卓交战,声势之大倒是吓跑了董卓,但不久盟军也瓦解了。自此各处的豪强开始了割据争雄,袁绍也是巧占冀州,拥有了广袤而充实的重地。依据冀州的袁绍,先后攻占了青州和并州二弟,势力增大。建安四年(199年),在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后,袁绍终于打败了雄踞幽州的公孙瓒,逼的他自焚而亡。幽州也就被列入了袁绍的势力范围内,这也是他实力最为强大的时候。

随着实力的大增,带来的也是袁绍自大轻敌的心理变化。虽然这时候的曹操异军突起,但是在袁绍眼里,他还是不值一提。袁绍没有采纳田丰沮授等人的持久战建议,而是集结兵力迅速南下攻打许都。由于袁绍心胸狭隘,优柔寡断,刚愎多疑,他关押田丰,责骂许攸,导致战略决策事物,军事机密也被泄漏,官最终渡大战惨败收场。

官渡大战不同以往的战争,它是袁绍和曹操的战略性决战,所以此战的完败令袁绍一蹶不振。袁绍逃回冀州后是整日抑郁寡欢,在平定了叛乱后,终因心情积郁而病死。

袁绍墓

袁绍的墓穴位于现在河北省沧县高川乡前高龙华村,现今大墓的名称由当地的村名替代,叫做前高龙华古墓,当地的村名也因为古墓的形状近似一个大土堆,唤作“大疙瘩”。袁绍墓的建造规制是典型的汉代墓葬形式,由平地拔起高大的封土堆,整个形状是为椭圆形,东西方向的直径达到五十二米,南北直径有三十六米,高约八米,袁绍墓总占地大约一千五百平方米。

袁绍墓

袁绍同曹操在官渡决战,袁绍大败于曹操,他也因此元气大伤,势力渐渐衰退。无奈撤兵回到冀州后,又得平定趁着官渡一战兴起的各地叛乱。不多久,袁绍病发,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去世。因为袁绍生前实行德政,所以当地的百姓无不为之痛苦。死后袁绍葬于现今的前高龙华村附近。

相传袁绍墓附近还有狐仙,说是保护曾经在这里的一大一小的古墓,大的自然是袁绍墓,小的在建国初期被破坏殆尽,也不可考究。当地人倘若有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到狐仙那许愿就能实现。虽说只是子虚乌有的传说,但也体现了当地村名对袁绍墓的重视。

袁绍墓附近现在种植着一些柏树。原本封土上还种有各种树木,被后人砍伐殆尽。在大墓的顶端还有过一个深洞,向下看去能见青色砖墙还有细细流淌的清水,夏天触之甚为冰冷,后被回填。但是近年袁绍墓又陆续出现了几处盗洞,封土更是有被炸过的痕迹,当地文物部不久将盗洞回填。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lishigushi/3944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