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顺应时局,以变应变

顺应时局,善于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是成功者适应现实的一种方法。一个人能看清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现状,就能以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和认识世界,并且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人要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才能做到百战百胜。
以不变应万变,固然高明,但真正的方法是以变应变,以社会的变化调整自身的变化。
曹操早年的抱负是当一方郡守,可是他能根据时局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终成一代伟人。同样,几乎与他同时出道的陈宫,却因为气节的原因而宁愿就死,这并不是为气节而死有什么不好或者不值,但他们甘愿退出历史舞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顺时而变,是决定胜利的一条重要规律。诸葛亮处处能做到明察秋毫,因而能做到顺时而动,也才能做到以变应变。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就是以变应变的最好例证。
司马懿驻守西凉等处,诸葛亮认为他是伐魏的最大障碍,于是用马谡的反间计,使魏主曹睿司马懿削职回乡。
孟达起事
诸葛亮计得后大喜,即兴师北伐。蜀师旗开得胜,连取三城,魏国上下震悚,曹睿不得已仍起用司马懿。
这时,原来的蜀国大将,后来降魏的孟达镇守上庸,此时因为各种原因,正与诸葛亮暗通,准备谋取两京:孟达取洛阳,诸葛亮取长安。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复职大惊,急致书孟达说: 近闻曹睿复诏司马懿起宛、洛之兵,若闻公举事,必先至了,须万全提备,勿视为等闲。
孟达览书,不以为然,却笑诸葛亮多心。回信说: 我以为司马懿的事,不用担心,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知道我举事,必须表奏魏 主,往复至少一月间事,到那个时候,我城池已固,诸将与三军都在深险之地。即使司马懿来,又有什么可畏惧的呢?丞相宽心,惟听捷报!
诸葛亮看了来书,掷书于地,顿足说: 孟达必死于司马懿之手了!岂容他料在一月之期?曹睿既然委任司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闻?若知孟达反,不须十日,兵必到了。安能措手耶?
诸葛亮即回书告诫孟达说: 若未举事,切莫教别人知道;否则必败。
司马懿接复职诏后,忽得密报孟达谋反之事,司马懿说: 反贼必通诸葛亮,我先擒之,诸葛亮定然心寒,自退兵。 司马师说: 父亲可写表奏天子。 司马懿说: 要等圣旨,往复一月之间,到时恐怕一事无成了。
即传令教人马起程,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迟立斩。又令参军梁畿下檄文,星夜去新城,教孟达等准备进征,稳住孟达,使其不怀疑。
梁畿到新城传达司马懿的将令说: 司马都督今奉天子诏,起诸路军以退蜀兵。太守可调集本部军马听候调遣。 孟达问道: 都督何时启程? 梁畿说: 此时大约离开宛城往长安去了。 达暗喜说: 我大事成了!
对同一事件的看法,智者和愚者的判断其差别如此之大:孟达不懂得因人因事做具体分析,只是按照常规的看法,认为司马懿要起兵下新城,必须奏魏主许之而后行,因此得出 往复一月 的判断。而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看法和做法却恰恰与之相反。智愚可说是一目了然。
大凡采取突然袭击战术的,必须伪装得好,以麻痹敌人;攻其不备,即我要袭击你,而你完全没意料到我要袭击,袭击才能得逞。司马懿正是这样做,他声东击西,使孟达上当。
孟达听说司马懿已离宛城赴长安,以为司马懿不知其举事,因此认为 我大事成了 而沾沾自喜。怎料司马懿这时正向新城进军。司马懿在途中缴获诸葛亮给孟达 回书,看后大惊说: 世间能者所见略同,我机被诸葛亮识破了。 遂星夜催军急行。未及十日,即抵新城,孟达措手不及,终被擒杀。
司马懿擒杀孟达,诸葛亮谋取两京终成泡影,但从智力比赛来看,输家只是孟达,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赢家,两人的智力半斤八两:都料事如神。
诸葛亮认为司马懿听到孟达举事,必先起宛、洛之兵先至;司马懿料孟达叛变必与诸葛亮通谋。两人都不谋而合。诸葛亮说: 曹睿既委任司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闻? 司马懿说: 等圣旨,往复一月之间,事无及了。
诸葛亮知司马懿复职 大惊 ,告诫孟达不要轻举妄动;司马懿途中截获诸葛亮给孟达回书为之 大惊 ,想不到 我机先被诸葛亮识破 。而孟达和司马懿、诸 葛亮相比,其愚智则有天壤之别:诸葛亮知司马懿复职告诫孟达 须万全提备 ,孟达却笑 诸葛亮心多 ,要他 惟听捷报 ;司马懿派使要孟达听候调遣并伪说 已去长安,孟却暗喜说: 我大事成了!
孟达临死的时候还在自己编织的理论之中沾沾自喜,他被司马懿斩杀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同样是聪明人,即使是深谙兵法,如果不能知己知彼,也不能做到以变应变。
可见,以变应变是要有前提的,那就是你首先必须知道什么东西变了,才能做出以变应变的相应的策略。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lishigushi/4635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