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杨家将:只不过是后人们回忆中的一部意淫史

要问一句,中国历史上哪对夫妻名声最大,稍微上点年纪的,大概都会回答说,杨宗保和穆桂英。虽然中国有着优秀的史官传统,有着从三皇五帝到清末民初延续五千年未曾断绝的历史典籍,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历史是《三国演义》的历史,而不是《三国志》的历史;历史就是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爱哭鼻子的刘备、神机妙算的孔明;历史存在于勾栏瓦舍、说书唱戏。这种历史观,充满了意淫,尤其是描写对异族的关系,基本就是意淫,而《杨家将》 就是最大的意淫产物。

冷兵器时代,农耕民族对于游牧民族,基本都是处于弱势、守势,中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宋朝,由于体制设计等原因,一直呈现文化昌明而武备落后的态势,所以后人评价宋朝往往要用积弱二字。从初期的对辽、中期的对西夏、晚期的对金乃至后来的对蒙元,大多是败多胜少、岁币请和。但出现在野史传说,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如果你不看史书,只是听书看戏,你就会欣然发现,宋朝是常胜国,每次交战,都是大宋获胜(当然,两国交兵的原因也是番邦先挑衅),番邦大败,递上降书顺表,年年纳贡、岁岁称臣,和历史真实正好掉了一个个。《杨家将》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呼家将》也是如此。

杨家将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主要就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民间声望巨大的佘太君、杨宗保、穆桂英反而是虚构的。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英勇杀敌,这在积弱的赵宋确是比较突出,自然引起人们的敬仰和推崇。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杨延昭。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南宋说话,便有《杨令公》、《五郎为僧》的名目。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像《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吴天塔孟良盗骨》、《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私下三关》、《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焦赞活拿萧天佑》等杨家将戏。明代中期以后,满州掘起,倭寇入侵,明王朝内部奸臣当政,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了通俗小说《杨家府演义》、《北宋志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这些传说和故事,把杨家将英勇战斗、牺牲的过程,叙述得十分详细和感人。他们还把宋代功臣潘仁美描绘成大奸臣做陪衬,使杨家将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风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杨排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其实,只要稍微思索一下,就能发现,这些演义和传说明显违背常理。一个国家,那么多军国大事,难道就只能依靠一个家族吗?男人牺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战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也要继承遗志继续战斗。无论多么强大的外敌,只要杨家将一出马,就立刻搞定。如果这种宣扬是用来激励人们的爱国理想,尚有可取之处。但宣扬过头了,使人们认为,真实的历史就是如此,则就有点过犹不及了。在冯骥才的民俗小说里,描写清末洋人入侵,有乡民就说,不怕,我们有杨宗保和穆桂英。

其实,这些传说也影射了当时战争的残酷与罪孽:男人们作战死光了,只剩下妇女去前赴后继,这样的战争目的何在?益处何在?何为家?何为国?这种对外关系上的意淫,到现在也没有断绝。在某些国人心中,就和清末愚昧的乡民一样,以为只要有了的杨宗保和穆桂英,就能把拿着洋枪洋炮的洋鬼子打败一样。如果不正视自身的短处,老老实实、踏踏实实第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制度和科技,早晚还是要被人痛打的。就像清末那样,在舞台上战无不胜,不仅打败了番邦,甚至娶了他们的公主做小老婆,但实际上却在不断地割地赔款。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songchaogushi/12256.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