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年秋天,辽国萧太后、辽圣宗亲率20万大军南侵。宋真宗赵恒惊慌失措,问大臣们怎么办。大部分大臣都主张迁都,“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任职才一个月的宰相寇准厉声说:“谁敢提迁都,应当斩首!”
寇准力排众议,主张积极应战,并动员宋真宗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在寇准等人的努力下,宋朝军队士气大振,射杀了辽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形势一片大好。辽军在陷入被动后,不得不主动提出议和。
双方随即签订《檀渊之盟》。北宋王朝用每年30万银绢,结束了长达25年的战争,换来了宝贵的和平,赢得了难得的发展环境,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檀渊之盟》签订后,寇准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顶峰,简直成了大宋王朝的“神”。这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和嫉恨。
这人叫王钦若,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王钦若与寇准同在朝中为官,但向来不和。上次,辽军大军压境,王钦若曾经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遭到寇准的斥责,让他心里很是不爽。现在看到寇准春风得意,自然很不服气,想着怎么打击一下。
怎么打击呢?当然得尽量贬低《檀渊之盟》的重要意义,甚至要把它说得很坏。
于是,王钦若找到宋真宗,说:“此《春秋》城下之盟也,诸侯犹耻之,而陛下以为功,臣窃不取。”
当头就是一瓢冷水。宋真宗不高兴了。因为,他也在这件事上沾光不少,引以为荣的。他不高兴地说:“为之奈何?”
王钦若脑子转得飞快。他知道宋真宗是一个典型的文人皇帝,历来就讨厌战争,索性将一军,说:“陛下以兵取幽燕,乃可涤耻。”
果不其然,宋真宗回答:“河朔生灵始免兵革,朕安能为此?可思其次。”宋真宗让他重新想一个“涤耻”的办法。
王钦若便说出了心里的打算,四个字“封禅泰山”,“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然自古封禅,当得天瑞希世绝伦之事,然后可尔。”
这一番话,可把宋真宗打动了。他当然知道,封禅泰山意味着什么。毕竟,古往今来的帝王中,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等屈指可数的几人举行过封禅泰山的仪式。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想到泰山封禅,还遭到魏征的劝阻,惹得李世民大怒:“你说我哪里不够封禅?”
当然,封禅不是你想封就能封的,就如王钦若所言,得有“天瑞”。而“天瑞”哪能随随便便出现呢?王钦若便又出了一个主意:人为制造“天瑞”,即“以人力为之者”。
宋真宗思考良久,觉得可行,唯一的阻碍是另一名参知政事王旦。因为王旦素来以为官正派闻名,如果他像魏征那样傻乎乎地出来反对,这事儿肯定得黄。
怎么办呢?当务之急是搞定王旦。
这天,宋真宗邀请王旦进宫喝酒,君臣畅饮美酒,不在话下。宴会结束后,宋真宗送王旦一坛酒,还特别纷纷:“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
王旦回家后,打开酒坛子,发现里面不是美酒,而是一坛珍珠。
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软。王旦不但吃了宋真宗的酒,又拿了他的珍珠,所以只能在封禅这件事情上闭嘴了。
作为一个要风有风、要雨得雨的大宋帝国最高统治者,为了能做出封禅泰山这样的“大功业”,居然不得不向自已的大臣行贿,宋真宗这皇帝也当得太窝囊了吧?
【参考资料:《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