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登基之初,王朝的大政依然控制在辅政大臣们手里,但双方基本还是融洽的。对于辅政大臣们而言,更换皇帝不是小孩子做游戏,不可能任由心意今天废这个,明天废那个,朝政和谐是他们期望的,要尽快稳定局势,确保他们的政治利益延续。对于宋文帝一方而言,初来乍到,需要冷眼观察辅政大臣的动向,并逐步培养自己的力量,不宜过早出手,打草惊蛇。宋文帝为了安抚他们,将徐羡之从司空之位荣升司徒,傅亮加授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谢晦从抚军将军晋级卫将军。这些加官和晋升基本是荣誉性质,显示尊崇而已,并无太多实际意义。
▲ 宋文帝
当然,辅政大臣们也不是善茬。徐羡之早在刘裕南征北伐之时,就是刘裕在朝中总管家刘穆之的副手。刘穆之病死之后,他又成为刘穆之的接任者。其不仅受到刘裕的充分信任,而且以“晓万事,安异同”受朝野推崇。傅亮则是刘裕的心腹谋士,整整十年的表策文诰均出自他手(《宋书·傅亮传》:“高祖登庸之始,文笔皆是记室参军滕演;北征广固,悉委长史王诞;自此后至于受命,表策文诰,皆亮辞也。”根据《宋书·武帝纪》征广固结束在义熙六年(410),受命在永初元年(420),考虑到前后均未满年,按10年计)。
他不仅亲自充当逼晋帝退位的执行人,还在刘裕登基后“总国权”。谢晦多谋善断,堆积如山的公文和繁杂的事务能迅速恰当地处理完,深受刘裕赏识和信任。在刘裕代晋时就奉命担任警卫工作,后来又总管宫中保卫事宜。檀道济是晋宋之交的名将,自刘裕起兵时就一路跟随,屡立战功,在军中颇有威望。此外,他们为了废黜少帝,还拉拢了政治门阀、琅琊王氏的领军人物王弘。应该说他们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具有极大的政治能量。
▲ 徐羡之
同时,他们对于宋文帝是有提防的。他们安排自己人谢晦去补荆州刺史的缺,控制住这个西陕要地,作为自己势力的外援。万一宋文帝对他们采取什么措施,他们可以同时在朝廷内和荆州遥相呼应。也就是说,宋文帝虽然顺利登基,却面临一个多方掣肘、自身难以发挥的政治局面。
然而,一个正常人一旦拥有了行使无上权力的资格,他就会努力将其变成现实并予以确保,更何况他不是一个人,有许多人正想通过帮助他来维系自己的权益。要知道,宋文帝的部属也非等闲之辈。当他还在做地方官时,刘裕就为他的幕府配置了不少高才,如王华、王昙首。两人均为著名的琅邪王氏之后,曾祖父同为东晋名相王导。前者蒙刘裕青眼,刘裕甚至亲自主持丧礼,为王华多年失踪的父亲发丧,以“收其才用”;后者则被刘裕称为“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 谢晦
前文所述,在是否要到建康做天子的问题上,两人不仅是宋文帝的铁杆支持者,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另外,像殷景仁和刘湛也加入到宋文帝方面来。殷景仁是王导孙子王谧的女婿,他的岳父王谧与王弘、王昙首的父亲王珣关系匪浅,他的堂叔殷仲堪与王珣又属同一政治集团,共同对抗过晋末权臣司马道子与王国宝。他本人与刘义符有过一段主仆关系,文帝即位后迅速成为皇帝腹心。刘湛则属于宋文帝的弟弟彭城王刘义康的心腹,与殷景仁是好朋友。在面对辅政大臣势力的问题上,作为皇族成员的彭城王刘义康自然是宋文帝可以团结的力量之一。
在这个关键时刻上,辅政大臣集团的短板开始显露了,因为他们是为了反对刘义符而团结起来的,当外部威胁减轻时,内部矛盾就尖锐起来。而且他们更多的是贪恋既得利益,而非自己有非分之想(比如傅亮居然与到彦之、王华往来结纳,以求自保)。因此,宋文帝由此突破,分化瓦解辅政大臣集团,利用王昙首的关系和三公之一的司空头衔拉拢了他的兄长王弘,又将最初反对废少帝,被拖上“贼船”的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团结到自己旗下。
▲ 电视剧中的刘义康
一面是破,一面还要立。他迅速成立了自己的近身决策班子——由王华、王昙首、殷景仁、刘湛出任侍中。侍中随侍君主,可以商讨国家大事,这就为密谋策划提供了方便。藩邸旧人、宜都王文学谢弘微担任黄门侍郎,利用这个职务的“侍从左右,关通中外”,实现了内外朝联络的方便。
此外,藩邸腹心,铁杆支持他到建康做皇帝的到彦之被任命为中领军,不仅统管禁军部队,还从一定程度上掌握全国军权。王华又兼任中领军之下的右卫将军,王昙首兼领归中领军管辖的骁骑将军,控制住骁骑营,加上殷景仁本身就担任左卫将军,将对禁军的控制真正落到了实处。四人与檀互为表里,与辅政集团的内外呼应形成针锋相对之势。
经过一年多的密谋和准备,宋文帝终于出手了。元嘉三年(426)正月,一场干净利落的政治运动横扫辅政大臣集团。傅亮被诛杀,徐羡之被迫自杀,亲戚党羽也纷纷被处置。随后,宋文帝御驾亲征荆州,到彦之、檀道济率大军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平定谢晦,将其俘送建康问斩。至此,宋文帝和他的府邸集团终于彻底扫除了辅政大臣的势力,掌握了朝廷威权,正式开启了元嘉时代。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爱澜。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获取更多知识兵器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