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简介

关汉卿简介

  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的代表人物。在元代众多杰出的杂剧作家中,关汉卿既因为最早出现而走在前列,又因为作品的众多、编剧技巧的高绝、舞台成就的卓越而发挥着特殊的影响力。特别是关汉卿剧作的内容最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点,并且贯注着强烈的时代激情,因而成为元杂剧中具有震撼力的黄钟大吕。

  关汉卿由金朝进入元朝,自视为前代遗民,不屑于出来做官,于是在杂剧创作中寄寓平生,借以抒发自己对于社会的不满与愤郁。关汉卿和当时活跃于书会中的杂剧作家、散曲作家及勾栏中的杂剧演员和其他歌儿舞女,有着广泛的交游,时常与他们讨论创作情况,在他众多的杂剧作品中也透露出强烈的平民意识。

  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号已斋叟(一作一斋)。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的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青楼女子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

  关汉卿是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后世称关汉卿为“曲圣”。1958年,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开了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纪念活动。同年6月28日晚,国内至少100种不同的戏剧形式,1500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由于不满于黑暗社会的压抑与摧残,关汉卿长期“混迹”在勾栏妓院。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隐藏着冷峻悲凉的内心世界和热烈乐观的战斗精神。他那贴切现实、充满血肉之感的笔触,诉说着社会民众的困苦与无奈;又将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窦娥冤》。

  《窦娥冤》取材于汉代流传下来的“东海孝妇”民间故事,关汉卿结合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体认,精心构制了这个大悲剧。窦娥因家贫被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丈夫早死,婆媳相依为命。流氓张驴儿闯入这个家庭,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们父子为妻,遭到窦娥严辞拒绝。张驴儿欲毒死蔡婆,结果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便嫁祸给窦娥。昏聩的桃杌太守严刑逼供,将窦娥屈打成招,并被处死。违法的人并未得到制裁,守法的人却被“法纪”送了性命。戏剧的锋芒直指酷虐的封建统治。当窦娥幻想破灭,她愤怒地呼喊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的责天问地,也是关汉卿的呼喊,代表着不屈从于现实命运的浩然正气。元杂剧多充溢着一种郁闷、愤懑的情绪,这是在异族统治下的元代作家目睹种种黑暗现象后的自然流露。但关汉卿在《窦娥冤》中表达的是对整个社会的否定与诅咒般的诘难,具有无可辨驳的深刻性。

  根据《录鬼簿》和《辍耕录》的记载,他和著名杂剧作家杨显之,散曲作家王和卿是挚友,还和杂剧著名演员朱帘秀有交往。当时北方青年杂剧作家高文秀有“小汉卿”之称,而南方戏剧作家沈和甫被称为“蛮子汉卿”,可以想见他在当时戏剧界的地位和影响。

  关汉卿写了六十多种杂剧,现传《感天动地窦娥冤》、《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望江亭中秋切会旦》、《温太真玉镜台》、《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和《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八种见《元曲选》,是臧懋循根据当时民间流传的“坊本”选录的。在传刻过程中虽可能经过改动,但基本上保持关剧的精神面目。《关大王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闺怨佳人拜月亭》和《诈妮子调风月》四种见《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是现传关剧最早的刻本,保存了元人杂剧的最初面目,可惜曲白都不全(注:现传明钞本《单刀会》曲白俱全。)。《山神庙裴度还带》、《邓夫人苦痛哭存孝》、《刘夫人庆赏五侯宴》、《状元堂陈母教子》、《王闰香夜月四春园》五种见明赵琦美钞校《元明杂剧》,除《哭存孝》、《四春园》外,其余三种同其他现传关剧风格相去较远,有的还和《录鬼簿》的记载不符,是否关剧是可疑的。此外还有人根据作品的内容和《录鬼簿》的记载,怀疑《鲁斋郎》不是关汉卿的作品,怀疑尚仲贤的《单鞭夺槊》就是关汉卿的《敬德投唐》。明人以《鲁斋郎》为关汉卿作,是否别有文献根据,已不可知,但从《鲁斋郎》揭露现实的深刻、关目安排的巧妙和曲白的本色生动看,和关汉卿的作品更接近。《单鞭夺槊》里虽有敬德投唐的情节,但不是全剧中心内容,因此我们仍以《鲁斋郎》为关作,同时也不取《单鞭夺槊》即《敬德投唐》的说法。

  关汉卿除杂剧外,还有部分散曲流传。他的散曲更多的流露他的消极思想,成就远不如杂剧。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元末明初的贾仲名就说他是“驱犁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这话并没有夸张。他一生创作了六十多种杂剧,不仅鼓舞了当时广大人民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而且对后来的戏剧创作有巨大的影响。作品里带有理想色彩的现实主义精神更为后来接近人民的戏剧家所继承。根据他的《拜月亭》杂剧改编的《拜月记》在南戏与传奇里一直起著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等七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并为我国戏曲里的悲剧、喜剧的关目处理,各种人物的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范。

  但历来封建文人,除了臧懋循等个别作家外,都是把他贬得比较低的。明初《太和正音谱》的作者朱权说他:“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明代文人都认为关汉卿的成就不如王实甫,甚至毫无确切根据地把《西厢记》的第五本说成是关汉卿作的,对它肆意攻击。有些封建文人还任意篡改他的作品。明代根据《窦娥冤》改编的《金锁记》把这部震撼人心的悲剧改成了一部“翁做高官胥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的大喜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明代《古名家杂剧》本的《窦娥冤》、《鲁斋郎》等,还删节了剧中一些战斗性很强的曲文。

  关汉卿这样一个伟大的戏剧家,只有在今天才能得到大家充分的重视。他那种鲜明的爱憎感情、卓越的艺术技巧以及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精神,也只有在今天才能得到正确的继承和发扬。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yuanchaogushi/4295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