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尧舜圣王时代,华夏大地洪水肆虐,先是派了得力干将禹父亲鲧前往治水,但是由于不熟治水之道,因此,几年过后,效果甚微。于是舜将治水重任委托给其儿子禹,禹意志坚强,又讲信誉,在治水过程中,吸取父亲治水教训,并且以身作则,与治水百姓同甘共苦,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将洪水治服。由于功劳巨大,人们尊称他为“大禹”。
大禹治水事迹
大禹对父亲治水失败很痛惜,于是跑遍神州大地,刻苦钻研治水之道。有好几次过家门因为担心延缓了治水时间而没有进去,甚至儿子出生都顾不上去看一眼,这种“舍小家而为大家”精神值得后世千秋万代华夏子孙歌颂赞德,值得后世去研究并挖掘出精神内涵,从而在工作生活中尽忠职守,兢兢业业。
大禹治水事迹在古《尚书》、《山海经》、《论语》、《史记》等书中有记载,其中叙述较详细的为《二十五史》:
《尚书舜典》:舜曰:“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拜首,准备让与稷等,舜曰:“俞,汝往哉!”意思是,舜说:“禹,你治水有功,更要分发努力做好百揆这件事啊”禹跪首,准备将司空位置让与稷、契和皋陶。舜说:“好拉,还是你前去担任吧!”
《辞海》中也有关于大禹治水神话,主要内容是,大禹相传为古部落联盟首领,是鲧的儿子,父亲死后,由其继任治水大臣。他采取的方法是积极疏导,将洪水引向大海。在治水历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疏通了九条河流,九大山脉,洪水灾害被彻底清除,后被舜推选为继承人。
《史记》也记载大禹之功劳:“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意思是在舜功臣册中,禹的功劳是最大的,打通了九条山脉,梳理了就条河流,划设了九州之边界。
《二十五史》中关于大禹治水内容甚详,从其父亲治水至大禹领命治水及结果都有文字记录。讲述了他的信义与治水精神。
大禹治水精神内涵
从史书记一些文献中关于其治水精神内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
1.舍小家顾大家
尧舜禹时代,洪水翻滚,席卷华夏大地,大禹临危受命,为了彻底清除水患,在《二十五史》中记载他辛辛苦苦在外13年,有好几次过家门,怕耽误了治水重任而不敢进去,甚至儿子出生都顾不上去看。这充分说明了大禹治水以人民大众利益为出发点,公而忘私,献身治水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2.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大禹是古羌族部落首领,遇到洪水猛兽时,身先士卒,带领人民完成治水任务。治水成功后,当时华夏族与非华夏族在内各民族人们生命财产免于受洪水侵害,极大促进了各民族之间交流,成长。同时在治水过程中将中国分为9个州,对于全国统一有着莫大的好处。大禹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奠定了民族融合及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基础。
3.以民为本的思想
大禹在治水曾说,民只能是去亲近,而不能漠视其存在。民是国家之根本,根本强固了国家才能安宁。我将天下民夫民妇的能力看作是胜过我......。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以身作则,亲自和老百姓挖土挑土,脚掌都磨成老茧,这种以人民利于高于一切的思想在那个时代就发着耀眼的光芒。当治水成功后,开始兴修水利,开垦土地,种粮养蚕,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影响后世,从而为后世民贵君轻,社稷以民为本思想提出提供了版本。
结论
大禹治水关键是“公而无私”,他将国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国家人民有需要,他放弃个人恩怨、利益一心为公,不但赢得了舜的肯定,而且也赢得了人民的称颂;同时治水成功后,不骄傲自大,继续率领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于君于臣都能作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