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他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后见周室衰乱,于是西行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遗五千文,即《老子》(又 名《老子道德经》、《道德五千文》、《道德经》等),后不知所终。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 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被俄、日、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深受各国读者喜爱。
神奇的出生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一个这样伟大的人物,当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他的出生更是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月无处可考。司马迁在《史记》里为他作传的时候,也搞不大清楚,只是列举了可能与老子有关的几个传说,算是“以疑传疑”。最后只好这样写道:“老子,隐君子也”。
据说,在老子出生时,他的母亲感应到天空有一颗大流星入腹,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难产而死。神奇的是,老子是“从母左腋出”,生下时上唇有 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为李耳,字聃。据说李耳生下来就能开口讲话,而且耳大是富贵之相,因此深得爷爷的喜爱。
早在李耳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离家出走了,母亲又难产而死,所以李耳一直跟着爷爷生活。据说耳朵大的人都是非常聪明的人,当然李耳也不例外。小时候的李耳对于许多事情,都非常喜欢从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去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民间流传有李耳童年买牡丹花的故事。
李耳的家乡曲仁里是著名的牡丹之乡。一天来了个卖牡丹的人,这人能说会道,大声吆喝道:“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院香。”李耳买了一棵牡丹根,后来 发现是一棵狗尿蒺子树。第二年春天又来了个卖牡丹根的,李耳问他是狗尿蒺子还是牡丹,小贩瓮声瓮气地说:“好坏就这样,随你要不要。”态度十分生硬,但买 回来的牡丹根后来就开出了几朵像碗口那么大的牡丹花。由这件事,老子总结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的道理。或许对平常人来说,这并 不是太大的事,第一次被骗了。第二次买的牡丹根开出了碗口大的花,应该很高兴,然后就了事。但是,老子却从另一方面考虑问题,总结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圣人 就是圣人啊!
或许这个民间传说有附会、斧凿的痕迹,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一个小孩怎么会有如此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不能抹灭的是,李耳是一个聪慧而有天赋的孩子,正是由于他喜欢开动脑筋,善于思考,才为他成为道家创始人打下了基础。
道家的创始者
长大以后的老子开始师从常枞。据记载,常枞是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学者,他学识渊博,教诲学生孜孜不倦。常枞对老子的教导从不详细的说明,而是凡事只说个 大概,其它的都要靠李耳自己去悟。他告诉老子,不管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当你经过故乡时,都要下车看一看,表示不忘故旧根本;在高大的树旁经过要弯腰伛背, 以示其对长辈的尊敬。
老子很勤奋,再加上常枞的教导,他的思想日益成熟。他与儒家创始人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比孔子稍微年长些。当时 的老子已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学识无人能及,因而被任命为周守藏室之史官,管理朝廷的众多藏书。在这里,老子的思想又一次产生了飞跃。李耳在任史官的过 程中研读了《尚书》。《尚书》中载有从尧到周初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讲话、文告,渗透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和许多精深的道理。虽然老子与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 人,但是老子的思想还远远超过孔子,而且孔子对他也非常尊敬。
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4年),老子的一位在巷党的朋友去世。老子主持 丧事,17岁的孔子任助葬。送葬的队伍刚走了一半,忽然间,天色变暗变黑(出现了日食),众人大为恐惧。孔子令人继续前行,被老子斥止,并要求殡葬队伍停 止哭泣,靠右站立。孔子不解,认为中途止丧不合周礼,有大不吉。老子训导他说:“诸侯赴京朝见天子,日出而行,日落而止;大夫出使异国,也是如此。故见日 而行者吉,见星而行者凶,唯有奔父母之丧的人和罪犯,夜晚顶着星辰走路。对于君子,要待人以礼,不能以凶事咒人。今日落而行,则咒人父母有凶或咒人入 狱”。孔子听了,深为信服。之后,孔子又于公元前526年来到周都向老子问礼,以“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受老子教诲的孔子留下了老子犹龙之叹。 到孔子51岁时,他仍为苦苦寻道而不得,便来老子的老家向老子求教。孔子听后霍然开朗,感慨地对颜渊说,“对于大道的了解,我原来象无知的小虫子,不是老 子启发我,我还真不知天有多大呢!”从此在孔子等大学问家眼中,老子象神一样受到尊敬。这件事是发生在老子被罢官之后,其实,在这之前孔子也曾慕名向老子 请教问礼过。
当时,他们路过一座庙堂时,在庙堂阶前看到一尊“三缄其口”的金人,孔子问他,背后的铭文“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 多事多虑”是何意。老子的回答是:一个人等到他的骨头部己腐朽了,他的言论尚存。况且作为一个君子,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出而为仕,否则就随遇而安。会做生 意的商人,常把货物藏得很严密,仿佛一无所有;有盛德的君子,看他的容貌,仿佛十分愚钝。去掉你身上的骄气与过多的欲望,去掉你造作的姿态与过多的志向, 这些对你有益无害。
孔子离去后,对自己的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翔;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动;兽,我知道它能奔跑。能奔跑的兽 我可以用网去捕捉它,能游的鱼可以用钓绳去钓,能飞的鸟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是否能乘风云飞上天呢?我今天见到老子,感觉他就像龙一 样。”这就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
还有很多人对老子的评价也很高:《庄子》称他为老聃,书中的内篇《德充符》,外篇《天地》、《天 运》、《田子方》、《知北游》等都把老子视为前辈,这是战国中晚期道家学派笔下的老子。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中《曾子问》篇也把老子视为与孔子同时代的 知礼守礼的长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大体上把老子描写为道家,其中搀入老莱子和太史儋两个名字。也有学者认为可能“老”是老子的姓或氏,其名为聃,故 称老聃。但其它一些学者对《老子》一书是否为老聃所作也有疑问。当今学术界不少人认为老子其人可能生活于春秋末年,《老子》一书却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但探 讨老子哲学,只能以《老子》一书为依据。
后来,老子西出秦关讲学,被函谷关关令伊尹留住,写下道德经五千言后,游学而去,人们更感到 他象神龙一样,见首不见尾。随着《老子》的传播扩大,老子的名声大震,声望越来越高。统治者崇尚老子及其道家学说,把老子与黄帝并称为“黄老”,产生了历 朝历代“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局面。到西汉初,其地位已不下“王者师”。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指出,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时期,都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内 用黄老,外示儒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干盛世,都是如此。且每当时代变化乱到极点时,出来拨乱反正的都是道家人物。如春秋战国时的范蠡,汉张良、陈 平,三国诸葛亮,唐魏征,明刘伯温,清范文程等。
到了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朝政腐败。张角发动黄巾起义时,以老子为祖师,创立道教, 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成为我国土生土长的教派,得到民间的拥护,入教者如云,历朝历代,兴衰不灭。道教在不断发展中,又尊称老子为至 高无上的“太上老君”。自此以后,道家学派的老子和道教的尊神太上老君浑然一体,加之历代道教典籍的渲染附会,老子被彻底神话,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 影响。
老子思想的影响
《老子》一书是老子思想的结晶。全书采取韵文体,约五千字,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依王弼注本)。其中阐释了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朴素辩证法思想,重点阐释了老子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道”。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道的 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 象之象,是谓惚恍。”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是无。第四十章 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老子》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但其中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是相互依存而不是孤立的,事物往往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老子》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谈宇宙,谈人生,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充分体现了老子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表示不满,有 不少批评。它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人生态度和“小国寡民”,“清静无为”的社会政治理想,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础之 作。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 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百科全书。他的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之际的哲理,两千五百多年来一 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 各种文化观念。
《老子》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从古至今注释者三 千余家,出版发行量居世界第二。当今,兴起了全球的“老子”热,老子已经成为了人们脍炙人口的研究话题。各地连续召开国际性的老子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三 年德国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四年鹿邑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五年中国社科院在西安举办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这样频繁的国际性 研老活动,历史上是没有的,它樗着老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达到了新的水评。
老子思想之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主要原因是 因为老子从“道”出发,推演出治国理念,在原则上要求“法自然”,意指,凡是万物都有他的规律,应该按照他的自身规律来办事,不要人为地干涉事物的发展; 在实践层面上就是要求统治者或者是管理者不要私设公堂,为所欲为,利用手中的权利,干涉那些没有自己权力大的人。统治者应该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 民自富”,在政治统治的操作上做到“无为而治”,从而达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能够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老子反对统治者或者是管理者干预民众的生活,而倡 导让民众按其自然本性而活。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特别是大国,就像烹小鱼一样,不必收拾,不用摆弄,不要扰动,简单处理就行了。老子主张以道治国,实行无 为而治的原则。
老子思想之所以受到现代人的欢迎,而且被誉为“百科全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 的洞察,因此,它获得了某种特殊的理论品质,蕴藏着许多理论生长点和不同思想体系。由于现代社会结构复杂,事物繁多,现代国家的治理不是那么容易。但是老 子的治国原则还是有其合理内涵的,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人应顺任自然,反对人对自然的掠 夺。在个人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上,老子提出“无争”的处世原则,主张挫脱解纷,和光同尘,反对争功名利禄,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总之,一句 话就是“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一宝贵的政治经验,往往为历代贤明的从政者所接受。
封建帝王们把老子的地位抬得很高。唐太宗李世 民即位后,便诏称:“肤之本系,起自柱史”,奉老子为祖先,以“老子庙”为祖庙,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其金碧辉煌,不逊帝都;高宗干封元年,“二月已未, 次亳州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并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唐玄宗李隆基对老子更是尊奉有加,他不仅两次亲到太清官朝拜老子,还不断给老子封爵加 号,天宝二年,加封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年六月,又加封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次将老子追加为“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 天皇大帝”;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率群臣百官躬临涡水之滨,恭谒老子降诞圣地太清宫,为避宋圣祖赵玄朗的讳,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 皇帝”,此封号在道教中沿用至今。
纵观中国历史,人死后能得到如此殊荣,除老子及孔子,历史上似乎再无他人。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老子其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