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晋商重视教育:所聘教书先生佣金或多达百两

山西清代的富家大院,如今已成为重要旅游景点。人们一般只知道住在大宅院里的人,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巨商大贾、金融家,却很少知道那些家族对传统文化和教育的格外重视,更少知道他们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那些大院,不但家家都有很好的私塾或学校,而且各有不少很有讲究的书房,有些书房的设计还独具匠心。如灵石王家的一处宅院,将三间书房正窑上部的窗棂设计成打开的书卷,正面看是书册凹进去,从楼上看则是书卷凸出来。

在另一处宅院里,窗子还被设计成装有书轴的打开的书。甚至连台阶的长条青石,也作书案造型。沁水柳家的书卷窗格,也甚是美观。祁县渠家书院门上悬着“读书乐”之匾,门两边则是木雕书卷册。

祁县乔家书院里二百多年的老树上,挂着“读书滋味长”和“百年树人”的牌匾。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强调读书、渲染读书气氛。有家大院的楹联,甚至鼓励子弟“学到痴愚”。

榆次常家,对读书和教育的重视,在当时的中国更是无与伦比。常家开办过17所私塾或学校,1903年创办的笃初小学堂,是山西最早的新式小学,1904年创办的知耻女学堂,是山西最早的几所女子学堂之一,1906年创办的私立中学兼高等和初等小学堂,也是山西最早的几所中学之一。此外还捐助榆次书院、榆次学堂,资助山西官商局刻书。所以常家最具诗书传统,所出的诗人也最多。

常家的石芸轩书院,据说为中国最大的家族书院,书院大门之联为:“著书已括金楼子;汲古常携玉带生。”“学海”两个一人高的大字分镌于门两边墙上。可见对家族读书文化之自信。我尤爱院中“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一联。

各处大院的教书先生,必择良师而聘之。所聘先生颇受礼遇,待遇很高,食宿及日用,皆安排很好。逢年过节必设宴款待塾师,塾师坐上座。塾师回家,用轿车接送,东家必送至大门外。子弟之尊师,也就可想而知。

据有关记载,当时官办的平阳书院和太原晋泉书院,每年费用分别为500多两银和250两银,而在太谷曹家教书的先生,每年佣金即有百两之多,于此可见大院主人们对教书先生异乎寻常的重视。在大院教书的先生,比如今的大学教授风光多了。

有的大院虽非书香门第,但也不乏书香,所以往往被誉为“世兼儒贾”。更令人钦佩的是大院的主人们对读书和教育的重视,首先表现在诗书礼教传统上,注重才学与做人上,而不是主要着眼于经商发财。那些人家在做人方面对子弟要求之严,一般人是想像不出的。

了解了大院对读书和文化传统的重视,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些人家人才辈出、家业兴旺。晚清山西巡抚丁宝铨书与乔家的一块匾为“福种瑯嬛”,即是说乔家的家业与洪福得益于书卷。正是各家大院不尽的人才,使山西成为“海内最富”之区。便是如今,散于各地的大院后人中的优秀人才,仍不可胜数。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guoxuewenhua/5915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