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宰相赵鼎生平简介,宋高宗宰相赵鼎是怎么死的?

赵鼎(1085年—1147年), 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东北(今属山西闻喜礼元镇阜底村)人。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

赵鼎早孤,由母樊氏抚养成人。崇宁五年(1106年)登进士第。累官河南洛阳令。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建炎三年(1129年),拜御史中丞。建炎四年(1130年),签书枢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绍兴年间几度为相,后因反对和议,为秦桧所构陷,罢相,出知泉州。寻谪居兴化军,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吉阳军。

赵鼎在吉阳三年,知秦桧必欲杀己,自书铭旌曰: 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宋孝宗时,赠太傅、丰国公,谥忠简。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鼎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赵鼎善文、诗、词。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

宋高宗宰相赵鼎生平简介

赵鼎四岁时父亲去世,经母亲樊氏教育,博通经史百家之书。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及第,他在对策时斥责章误国。历官洛阳县令,宰相吴敏知道他的才能,提升他为开封士曹。

金兵攻陷太原时,朝廷商议割让三镇土地,赵鼎说:祖宗之地不可以给人,怎么要商议?不久,发生靖康之变,开封失守,徽宗与钦宗被劫迫北行。金人商议立张邦昌为帝,赵鼎与胡寅、张浚逃到太学中,不写商议书。

宋高宗称帝后,命赵鼎代理户部员外郎。经知枢密院张浚推荐,被任为司勋郎官。高宗到建康,诏令条陈秋防事宜,赵鼎说:从熙宁年间王安石执政,改变祖宗法度以来,百姓开始贫困。借开辟国土之名,造成边患;兴起理财之政,使百姓穷困;设立虚无之学,败坏人才。到崇宁初年,蔡京假托绍述之名,尽行王安石之政。凡是现在的忧患均开始于王安石,而形成于蔡京。现在王安石还配享庙庭,而蔡京的朋党未除,时政的缺失莫大于此。高宗因此罢去王安石配享,提升他为右司谏,又升任殿中侍御史。

刘光世的部将王德擅自杀死韩世忠的部将,而韩世忠也率部夺取建康府官邸。赵鼎上言说:王德率兵在外,擅杀没有忌怕,这样不予治理,谁不会这样干?高宗令赵鼎捕获王德,赵鼎又请求下诏痛责韩世忠,而收其将吏交官府治罪,诸将肃然。高宗说:唐肃宗在灵武中兴时得到一个李勉,朝廷才受到尊重。现在朕得到你,无愧于古人了。中丞范宗尹认为,旧制没有从司谏升任殿中的,高宗说:赵鼎任谏官极称职,所讲的四十件政事,已施行了三十六件。便升任侍御史。

金兵到了长江边,高宗至会稽,召台谏官员商议去留问题,赵鼎陈述战、守、避三策,授任御史中丞。请求督促王〈王燮〉进军宣州,周望分军出广德,刘光世渡过长江驻扎蕲、黄,作为邀击敌军的计划。又说:经营中原应当从经营关中开始,经营关中应当从经营巴蜀开始,要到巴蜀应当从荆、襄开始。吴、越位在一角,不是进取中原的根据地。荆、襄左顾川、陕,右控湖南,而下俯京、洛,是三国必争之地。应该以公安为行宫,而把重兵驻扎在襄阳,转运江、浙的粮食以供川、陕之兵,经营大业,计策没有比这更好的。

韩世忠在黄天荡之战败金兵后,宰相吕颐浩请高宗到浙西,下诏亲征,赵鼎认为不能轻举妄动,吕颐浩讨厌他与己不合,改任赵鼎为翰林学士,赵鼎不接受,改任为吏部尚书,赵鼎又不接受,赵鼎对高宗说:陛下有听纳之诚,而宰相陈拒谏之说;陛下有眷待台臣之意,而宰相却仗势挫阻言官之威。便闲居不出,上疏条列吕颐浩过失共上千言。高宗罢免吕颐浩,诏令复赵鼎为御史中丞,对赵鼎说:朕每次听说先朝忠谏之臣,常恨不能结识,现在在你身上我看到了。授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金兵攻楚州时,赵鼎建议派张俊前去救援。张俊不行动,山阴于是陷落。金兵留在淮河边,范宗尹认为敌人未必能再渡河,赵鼎说: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要依靠自己有准备以待之。三省官员常以敌人退去为陛下援引人才,整修政事,枢密院常考虑到敌人进犯为陛下申明军纪、修治兵器,就可以两方面都得以兼顾。高宗说:你们能够这样,朕还有什么可忧虑呢?赵鼎因为楚州的失陷,上疏请求去职。正好辛企宗被授任节度使,赵鼎认为企宗没有军功,因此忤逆高宗旨意,出京主持祭祠,授知平江府,不久改任知建康府,又移任知洪州。

京西招抚使李横打算用兵恢复开封,赵鼎说:李横部是乌合之众,不能挡敌,恐怕会失去襄阳。不久李横因作战不利逃走,襄阳终于陷落。高宗召赵鼎入京任参知政事。宰相朱胜非说:襄阳是国都的上游,不可不赶忙夺取。高宗问:岳飞可以任用吗?赵鼎说:通晓上游利害的没有超过岳飞的。签书枢密院徐俯却不以为然。岳飞出师终于收复襄阳。

赵鼎请求令韩世忠驻扎在泗水边,刘光世出师陈、蔡。刘光世请求入奏,徐俯打算同意,赵鼎认为不可。伪齐宿迁县令归降,徐俯打算斩杀他送给刘豫,赵鼎又同他争论。徐俯愤积不能平息,便请求离职。朱胜非兼知枢密院,有人认为当国者不知兵,请求让参政同知枢密院。赵鼎从此被朱胜非忌恨。高宗授任赵鼎知枢密院、川陕宣抚使,赵鼎以自己不具才能辞谢。高宗说:四川全盛,拥有天下一半的地盘,全部交付给你,升降官吏可以专断处理。当时吴d任宣抚副使,赵鼎上言说:臣与吴d同事,可以节制他吗?高宗便改任赵鼎都督川、陕诸军事。

赵鼎有所条疏,朱胜非常加阻抑。赵鼎上疏说:当初张浚出使川、陕时,国势比现在强一百倍。张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势,君臣相互信任,古今无二,却最终导致非议,以致被贬逐。现在臣没有张浚那样的功劳而担当他的任务,远离朝廷,难道能免于议论纷纷吗?又说:臣所请求带领的兵卒不满数千人,一半都是老弱,所持金帛极少,举荐的人任命书未下,而弹劾奏章已行。臣每日在宫中侍奉,有所陈述已很难,何况在万里之外?当时士大夫都可惜他的远去,台谏有人留行。恰遇边报纷至,赵鼎常陈述用兵大计,到入宫辞行时,高宗说:你怎能远去,一定任你为相。九月,授任他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诏令一下,朝臣互相庆贺。

当时伪齐皇帝刘豫之子刘麟与金人合兵大举进攻,举朝震恐。赵鼎提出战御之计,诸将各持己见,只有张俊认为应当进讨,赵鼎同意他的观点。有人劝皇上到其他地方,赵鼎说:战如不胜,离去不晚。高宗也说:朕一定亲率六师,临江决战。赵鼎高兴地说:多年退怯,以致敌人越是志骄,现在圣上亲征,必定成功。便命张俊带领所部援助韩世忠,而命刘光世移兵建康,并且催促韩世忠进兵。韩世忠在大仪镇大败金兵(大仪镇之战)。当警报频传时,刘光世派人劝赵鼎说:相公自行入蜀,何苦为他人任患。韩世忠也对人说:赵丞相真是敢为。赵鼎听说,怕高宗中途改变主意,乘机会说:陛下养兵十年,用兵正在今日。如果稍微退却,就会人心涣散,长江之险不可复恃啊。到捷报日至时,高宗到了平江,下诏声讨刘豫叛逆之罪,打算亲自领兵渡江决战。赵鼎说:敌人远来,利于速战,与敌争锋,是失策。况且刘豫还只派他的儿子,怎么烦动陛下呢?高宗因此作罢。不久,签书枢密院事胡松年从长江上游回来,说北边敌兵大集,才知道赵鼎有先见。

张浚长期被废置,赵鼎认为浚可担大任,便召张浚任知枢密院,命他前往长江视察部队。当时敌兵长期驻扎淮南,知道宋军有准备,慢慢打算北归。赵鼎说:金人不能有作为了。令诸将在诸淮间邀击金兵,接连大败金兵,金兵逃走。高宗对赵鼎说:现在将士们奋勇争先,各地守臣也响应自效,是朕任用你的功效啊。赵鼎谢道:都出自陛下明断,臣哪出了什么力。有人问赵鼎说:金人倾国来攻,人们都很畏惧,只有您说不足畏,为什么呢?赵鼎说:敌兵虽然很多,但是应刘豫的邀约而来,并非本意,作战必胜不力,因此知道敌人不足畏。高宗曾经对张浚说:赵鼎是真正的宰相,上天让他辅助我中兴,可以说是国家的幸运啊。赵鼎建议金人逃归,尤其应当博采众议,做好善后工作。高宗便令吕颐浩等人商议攻战守备,措置绥怀的策略。

绍兴五年(1135年),高宗回到临安,命赵鼎为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以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赵鼎把政事先后及应当召用的人才,分条列出放在座位边,依次上奏实行,高宗命贵州防御使赵瑗(即宋孝宗赵Y)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在行宫门外建资善堂。赵鼎推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廷舆论认为二人是天下最佳的人选。

建炎初年,高宗曾下诏认为奸臣诬蔑宣仁圣烈皇后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还未实行,朱胜非为相,高宗告诉他说: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不能传信于后世,应当让范冲刊定。朱胜非说:《神宗史》增加了王安石《日录》,《哲宗史》经过蔡京、蔡卞之手,议论大多不正确,命官吏删修,足以昭彰二帝的美德。正好朱胜非去职,赵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高宗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给他,又把亲笔写的《尚书》一卷赐给他,说:《尚书》所载为君臣相互戒饬之言,之所以赐给你,打算与你共保此道。赵鼎上疏称谢。

刘豫派子刘麟、刘猊分路进犯,当时张浚驻扎在盱眙,杨沂中驻扎在泗水,韩世忠驻扎在楚州,岳飞驻扎在鄂州,刘光世驻扎在庐州,沿长江上下没有军队,高宗与赵鼎十分忧虑。赵鼎寄信给张浚,打算命他与杨沂中合兵剿敌。刘光世请求抛弃庐州回到太平,又请求退保采石,赵鼎上奏说:刘豫是逆贼,官军与刘豫作战而不能胜,或者甚至退守,怎么立国?现在敌人已渡过淮河,应当赶忙派遣张浚会合刘光世的军队扫尽淮南之敌,然后商议去留。高宗赞赏他的计策,诏令二将进兵。张浚军进至藕塘与刘猊大战,大败敌军。赵鼎命令杨沂中赶到合肥援助刘光世,刘光世已放弃庐州回到江北。张浚写信告诉赵鼎,赵鼎告诉高宗下诏给张浚:有不听命者,听任军法处置。刘光世十分惊骇,又进兵至淝河与刘麟作战,打败敌军,刘麟、刘猊拔营逃走。

张浚在长江,曾经派其属官吕祉入京奏事,言词夸大,赵鼎常加以减抑。高宗对赵鼎说:日后张浚与你不和,必定由于吕祉。后来张浚商议政事,语言稍微侵犯赵鼎,赵鼎说:臣当初与张浚亲如兄弟,因为吕祉离间,遂不和。现在张浚立功,应当让他施展全部才能,张浚应当留任,臣应当去职。高宗说:等张浚回来再商议。张浚曾经上奏请求高宗到建康,而赵鼎与折彦质请求回到临安。张浚回京后,请求乘机攻取河南,并且罢去刘光世军政职务。赵鼎说:捉拿刘豫固然容易,但是取得河南,能保证金人不再入侵吗?刘光世历代为将,无故而罢免,恐怕人心不安。张浚于是不高兴。赵鼎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绍兴府。

绍兴七年(1137年),高宗到建康,罢免刘光世,以王德为都统制,郦琼为副,并受参谋、兵部尚书吕祉节制。郦琼与王德有旧怨,向吕祉倾诉,不得雪怨,于是捉拿吕祉率领全军投降伪齐(淮西军变)。张俊引咎辞职,高宗便以万寿观使兼侍读之职召赵鼎进京,入宫进见时,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进升四官。高宗说:淮西之事开始报来时,执政大臣们奏事都不当,只有朕不为所动。赵鼎说:现在对待诸将,尤其应该静以待之,否则越会增加其骄蹇之心。台谏交互指责淮西没有防备,赵鼎说:行朝拥兵十万,敌兵攻来,自可足以抵抗,如有他变,臣身任其责。淮西迄后没有惊动。

赵鼎曾经请求降诏安抚淮西,高宗说:等遣走张浚,朕会下罪己诏。赵鼎说:张浚已失去职位。高宗说:张浚罪当贬到远方。赵鼎说:张浚的母亲已老,而且有保护陛下之功。高宗说:功过不能相抵。不久宫内批文已出。张浚贬到岭南安置,赵鼎留住批文不发下去。次日早朝,邀约同僚们解救,高宗怒意一点不松,赵鼎竭力恳请说:张浚的罪不过失策而已。凡人计虑,无不欲万全,如果因为有一次失误,便置之死地,后来者有奇谋秘计,谁还敢说出来。这件事关系到朝廷,并非只是私爱张浚。高宗怒意才解,便命张浚以散官身份分守衙门,安置在永州。

赵鼎再次任相后,有人指责他无所行动,赵鼎听见后说:今日事势就像人患了重病,应当静下来养护。如果再加以攻砭,必定伤了元气。金人废去刘豫,赵鼎派间谍招抚河南守将,寿、亳、陈、蔡之间,往往举城或率部来归降,得到精兵数万,马数千匹,知庐州刘也上言说:淮北归正者不断,估计今年可得到四五万人。高宗高兴地说:朕常忧虑江、池数百里间防御空虚,现在得到这些军队可以没有忧患了。

金人遣使议和,朝廷舆论认为不可信,高宗大怒。赵鼎说:陛下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屈己求和,不惜这样做,是因为二位先帝的灵柩及母后而已。群臣愤懑之辞,出于爱君,不可以成为罪过。陛下应当告诉他们说:‘讲和并非我本意,因亲人的缘故,不得已为之。只要得到二帝灵柩及母后回来,敌人即使背盟,我也没有遗憾。’高宗听从他的意见,群臣议论方平息。

潘良贵因为向子湮奏事太久,将其叱退。高宗打算治他的罪,常同为他辩护,高宗打算一并斥逐。赵鼎说:向子湮虽然无罪,而常同与潘良贵不应贬逐。二人终于被逐。给事中张致远认为不应因为向子湮而逐出二人,未书黄,高宗大怒,看着赵鼎说:本来就知道张致远一定会缴驳。赵鼎问:为什么?高宗说:与诸人交好。因为已有先入之言,从此不满意赵鼎。秦桧继续留下来奏事,出来后,赵鼎问道:陛下说了什么?秦桧说:陛下没有说什么,只担心丞相不高兴而已。

高宗御笔亲授和州防御使赵璩节钺,封国公。赵鼎说:建国虽然没有正名,天下都知道陛下有儿子,这是国家的大计。现在礼节不得不改变,所以维系人心使之不二三而惑而已。高宗说:姑且慢慢来。秦桧留在后面出来,不知道说些什么。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songchaogushi/12156.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