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对汉人真的很残酷吗?
汉人挨打不能还手?没错,就是在元朝。
元朝征服金、宋之后,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强烈,并且民族融合出现了新的问题。元朝作为统治阶级,民族众多,内部统治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为了更好的实现其统治,元朝在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立和人种制度的建立上下了不少功夫。
因此,元朝统治者建立了四等人制的人种制度。哪四等人呢?
第一等:蒙古人为元朝的“国族”,蒙古统治者称之为“自家骨肉”。
第二等:色目人,即西域人士和早先被成吉思汗征服的契丹人,蒙古统治者称之为“客人”。
第三等:汉人,这里特指效忠到金朝灭亡时的女真百姓,以及云南和四川汉族人,朝鲜半岛上的高丽人也在这一等级里,蒙古统治者称之为“冥顽不化”。
第四等:南人,特指南宋子民(除四川和云南的汉族人)。
因此,第三等和第四等几乎全是汉人。不仅如此,针对当时的人种制度,元朝统治者还对部分法律条目做了强调。
《元典章》规定蒙古人扎死汉人,只需仗刑五十七下,付给死者家属烧埋银子即可;汉人殴死蒙古人,则要处以死刑,并"断付正犯人家产,余人并征烧埋银".“烧埋银”之含义,乃是由罪犯偿付一定数额的金钱给被害者亲属,以作丧事只用。“烧埋银”制度,本为中国古代汉族法律体系所无,而是来自于蒙古族传统习惯法中的“命价”制度。
《通制条格》规定蒙古人殴打汉人, 不得还报。
当然了,最能够体现元朝奴化汉人的便是规定汉人“不得持寸铁”。
或许如今大家因为种族与历史原因,大多对元朝评价不佳。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在元代法律体系中是客观存在的,但还是有不少人篡改历史,不断给元朝加黑料。下面,刀叔客观一下,辟个谣,聊个大家感兴趣的“初夜权”。
很多网友朋友从一些渠道获知元朝统治者在奴化汉人时,还推出了“初夜权”,其实是子虚乌有,更是经不得推敲。
根据台湾著名蒙元史专家萧启庆先生考证,元代人口约为一亿两千万,而入居中原之蒙古族人至多不过三十余万,假设这一亿两千万总人口之中有一亿为汉人,则汉蒙人口比例为3333333:1.
此等悬殊之人口比例,如何行得初夜权?所以,现实情况其实没办法允许啊!
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中国其实是非常失败的,清朝同样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统治可以说是非常成功,一开始满清也想着是同化汉族人,让大家说满语,按照满族人的习性生活,可是他们发现这完全是不可能的,只能自己接受汉人的东西,满人从上到下都接受的是汉人的各种思想,蒙古却不一样,他们一直是我行我素。
元朝对汉人非常的残酷,这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完全不接受汉化,甚至于有的蒙古贵族,在中原很多年都不会说汉话,也不住房子,搭着蒙古包住,令人难以理解。在蒙古人刚刚建立元朝的时候更加夸张,在个别地区,他们规定汉人姑娘结婚前,要和蒙古人睡三天,也就是历史中所谓的初夜占有权。
当时汉人中有一个规矩,那就是第一胎必须摔死。这种规矩是非常屈辱的,蒙古人还将人都分为四等,四等人制度分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族不用说肯定是第一等级,蒙古人如果不小心将汉人杀死,只需要杖刑五十下,然后给死者家属丧葬费就可以。在法律方面一直都是偏向蒙古族的。
蒙古族为了防止汉人造反,十户人家才可以用一把菜刀,而且这个刀是放在蒙古人的家里,只有蒙古人同意才可以用这把菜刀,而且蒙古人稍微不开心就是屠村,对汉族人非常残酷。至于题目中说汉人做元朝的官。
历史上的确有汉族在元朝任职,这种情况其实很少见,其实元朝统治者曾经开放过一段时间,允许汉人参加考试并且担任各种职位,但是其实能够真的被认可的少之又少,握有实权的同样寥寥无几。
在元朝的时候,汉人的地位肯定是要低于蒙古人和色目人的,比如历史书上就介绍过元朝的四等人制度。
按民族划分等级不是元朝首创
其实,四等人这种按照民族划分阶级的制度不是元朝人首创的。在古代,一个人口占有劣势的统治阶级,经常会这么做。比如印度的种姓制度。
还有元朝之前的金国,为了便于统治,对汉人也进行了等级划分。金国统治者将原辽国境内的汉人称为北人,原北宋境内的汉人称为南人。
等到了元朝统一中国的时候,也将金国的这种政策继承了过来。
汉人的待遇是不同的
对元朝境内的汉人要分开去看待。其实,对于元朝境内的一些汉人豪强大族来说,虽然名义上他们的地位要低于蒙古人。但是,由于当初忽必烈争夺汗位的时候,他的主要支持者就是当时元朝的汉人军队和地方豪强。所以呢,到后来这些汉族豪强的社会地位也很高,属于统治阶级范畴。题主所 说的郭守敬,就是一个例子。郭守敬是河北邢台人,他的祖父郭荣是当地著名学者,并和忽必烈的亲信刘秉忠交好。刘秉忠深得忽必烈赏识,是元帝国和元大都北京的设计者,也是元朝的命名人。有了刘秉忠这层关系,再加上郭守敬天生聪慧,在元朝混的风生水起就不意外了。
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四等人制度就不那么美妙了。在《元典章》中规定蒙古人打死汉人(包括南人)只需要打75下板子,而汉人打死蒙古人就是死罪。
但总体上来说,毕竟蒙古人数量少,和汉人之间的交集也不多,尤其是偏远地区,绝大多数老百姓终其一生,也很少会接触到蒙古人。所以,大多数时候,他们和蒙古人的冲突只是生活中的点缀。
在元朝,最尴尬的是无权无势的读书人。
元朝的文人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哀怨!(不包括郭守敬这一类的)他们总是像怨妇一样喋喋不休,结果就有了元曲。
因为,在元朝之前不管是金朝还是宋朝对文人的礼遇还是不错的,文人可以通过考试成为受人尊敬的达官贵人。但是进入元朝之后,考试制度几乎被废除,元朝上百年历史中一共才举行了16次科举考试。这些文人打仗又不会,种地也不行,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就是他们。
最重要的是他们打不过元朝军人,那么结果就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把怨气写到了元曲中,或者在元曲中寻找一些安慰。
最典型的就是《汉宫秋》,里面的故事是说王昭君入宫后因为没给画师送礼结果被画师画丑了,不光得不到宠信还被打入冷宫。直到汉元帝巡视后宫的时候才发现宫女王昭君原来是个大美女,就把她纳为贵妃。画师知道罪责难逃就跑到匈奴那里并献上王昭君的画像。当时的匈奴单于呼韩邪命令汉元帝将王昭君献与匈奴,否则踏平汉朝。消息传来,百官惊惧,无人敢领兵抵御,汉元帝只得将王昭君送往匈奴,呼韩邪这才答应罢兵!
如果《汉宫秋》的故事让陈汤知道了估计得从棺材里蹦出来。
那段历史的真实情况是,汉元帝时期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匈奴,并向汉朝称臣。北匈奴郅支单于被迫迁往中亚,没多久陈汤、甘延寿率领西域各国联军和汉军数万人马越过葱岭远征郅支单于,全歼了北匈奴并斩首郅支单于,并将首级送往长安。随同郅支单于首级的还有陈汤写的奏书,里面最有名的一句就是: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呼韩邪大单于听说郅支单于被杀,且喜且惧,立即前往长安朝见汉元帝,表示永世为大汉藩属。同时呼韩邪单于希望能够娶一位汉家女子为阏氏(读音:yān zhī,相当于汉朝的皇后)
汉元帝一想那就在宫女中选一个吧,于是王昭君就被选中了。
《汉宫秋》的作者竟然颠倒黑白到这个地步!
客观来看,元朝的那帮文人虽然对政府不满,可也为元朝的统治做了巨大贡献,因为他们让当时的老百姓认为,汉人就是非常非常不行的,从古自今都不行,皇帝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更不要说普通人了!这样的文人比阿Q都不如!他们就像毒药腐蚀着汉人的精神和意志!
可见,元朝时期汉人主要分成三部分:最顶层的统治阶级,和蒙古贵族没什么区别;最底层的普通百姓,大多数时候元朝的政治压迫只是生活的点缀;不得志的文人,他们是过的最憋屈,也是最具社会负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