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的是,商鞅离魏去秦实行变法,让秦国强盛起来,成了魏国的掘墓人。
所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惠王也不是没有大志,也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想由霸而王,但他文失商鞅,武失孙膑,弱己强敌,改变了魏国的命运。
一把好牌,没支配好,那就只能赌输出局!
商鞅在秦国做了相国,随着秦的强大,想要东进中原,必然先涉及近邻韩、魏。韩是弱国对秦比较恭顺,魏在三晋最强,有时和秦叫号,商鞅又心里总是对魏存有怨恨,所以就把打击目标选在了魏国。商鞅敢打魏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庞涓死了,他有了胜敌的把握。
于是他向秦孝公建议:秦和魏是邻国,早晚必战。现在魏被齐打败,军力一时难以恢复,正好乘机伐魏。孝公就以商鞅为大将,公子少官为副将,率兵五万伐魏。
魏国反映也很迅速,派公子为大将,也率兵五万来救西河,大军驻扎在当年吴起修筑的吴城。
商鞅在魏国的时候和公子关系最好,情同手足,“铁哥们”一对。要说这世界上,最可贵的是朋友,最可怕的还是朋友,朋友利用朋友的友情骗朋友,上当率那时相当地高。朋友利用朋友的信任给朋友挖陷阱,中计率也是相当的高。
这不,庞涓刚骗了孙膑,现在又轮到商鞅骗公子卯了。
商鞅了解公子卯,比较实在,就对他使诈。两军相对,商鞅给公子卯写了封信,意思是咱们哥俩这么够意思哪能刀兵相见,在玉泉山见个面喝顿酒讲和算了。可把 公子卯乐坏了,军队没做任何准备,以为在自己的防区里会宴也不会出什么问题。结果商鞅早调完兵设好伏,两人酒桌上谈笑之间,商鞅突然翻脸把魏军主将公子卯 俘虏了,然后用降军骗开吴城城门杀的魏军大败。商鞅带兵乘胜追击,越过西河,直逼魏都安邑。魏国没办法,割让了河西五城向秦求和,这才结束了这场战争。
魏惠王苦心经营,就是国强不了,仗打不赢,国无良相,兵无良将,屡屡败军失地,搞的焦头烂额。思来想去,对魏国威胁最大的就是强秦。河西一丢,安邑就在秦军的脚下,为了躲避秦军的兵锋,加大防守的战略纵深,只好迁都,就把都城迁到了大梁,所以这以后的魏国也叫梁国。
也是报应吧,庞涓欺骗了孙膑得个乱箭穿身的下场;商鞅骗了公子卯后来得了个五牛分尸的祸报。
魏国的国势从此衰落了。
魏国走了下坡路,挨打的机会就更多了。秦的相国公孙衍又继商鞅之后。率军伐魏,魏的名将龙贾被擒,魏军被斩首四万五千,惠王无奈,又割让河北十座城邑求和,再次受到严重打击。
惠王屡次在战争中败北,每次失败都使魏国“一场秋雨一场寒”,所以惠王很急,想急于改变这种状况。强国之要在治政,治政之要在得人,这个道理惠王是懂的。所以惠王又下决心广揽人才,图治求强。
他招揽人才的手段主要是谦恭的礼节和优厚的待遇。相继邹衍、淳于髡、孟轲都来到魏国。惠王说:我没有才能,军队多次遭受挫折,太子被俘,将军战死,领土 丧失,国家空虚,沾污了祖宗先人创下的业绩,愧对祖先的宗庙社稷,让我感到羞愧和耻辱。先生们不远千里屈尊来到魏国,我相信你们有强魏良策。
魏惠王虽然诚心招贤,问题是找非所用。惠王急于招用的是统帅人才,可是来的这几个人都是做学问的人才,不是治国统兵的拔尖人才。所以惠王的努力收效不 大。其实这次招才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眼睛向上,向外,盯住了名人,尤其是国外的名人。而真正有用的治国人才,往往都是从泥土中生长起来的。
惠王兢兢业业地努力了三十六年,没能改变魏国从辉煌走向颓势的状况,带着不屈、不解和不甘走了。他的儿子魏襄王继位。
魏襄王,一个心强命不强,志大才疏的君王。
襄王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赵国、韩国在彭城相会,约定相互尊称为王,不但自己从此称王,还追尊父亲魏惠侯为魏惠王。
从史料记载看,襄王的能力不是太强,孟轲就有点瞧不起他。当时惠王请来的这帮人才还都在。有一次襄王召见孟子,孟子离了襄王私下对人说:远看他不像个君 主,近看他缺乏威严。他突然问我:如何能平定天下?我说:只有统一了才能平定天下。他又问:那谁能统一天下呢?我说:不爱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他就又 问:不杀人谁会归附呢?我说:天下没有想不归附或执意不归附的。君王知道稻苗吗?七八月间天气干旱,稻苗就会枯黄。可是只要浓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稻苗又 会勃勃生长。假如治理天下能像这样顺应规律,谁会反抗,又有谁不归附呢?
这样的对话就看出,两人都属于不着边际,不知其所以然,可见当时魏国的状况只是维持,已不是创业。
在襄王上任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18年,魏国参加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军伐秦,进攻函谷关,结果被秦军打的大败。
当时正是张仪在苏秦死了以后大搞“连横”的时候,来到魏国对襄王忽悠,襄王又归顺了秦国,站在了强秦的旗下。
公元前314年,魏国又脱离了秦国,也就惹怒了秦国,秦国发兵进攻魏国,并占领了魏的重要城邑曲沃。后来因为外交需要,又把曲沃归还了魏国。
襄王统治期间,魏经常是处在“合纵”与“连横”的摇摆之中,“合纵”了就叛秦,叛了就挨打,挨打就割地求和,和了就在“连横”中做秦的马前卒。甚至为了改善和维持与秦的关系,用张仪在魏国为相国。可见襄王对魏是无所作为,对秦是无能为力,对其他诸侯国是无可奈何。
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他的儿子魏昭王继位。
魏昭王在位,魏国的国力和影响力继续下降。
刚上任,秦就给魏来了个下马威,派国尉司马错带兵攻打襄城,魏国再次战败求和。第二年,再次与秦发生交战,再次败北。
屡战屡败,没奈何又只能屡败屡战。公元前293年,韩国联合魏国进攻秦国,名将公孙喜做联军总司令。秦国派白起应战。那时白起还没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但 白起出奇制胜,在伊阙打败了韩魏联军,俘虏了公孙喜不说,还占了魏国五座城池,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这一仗打出了白起的威名,从此让他的对手闻风丧 胆。韩国和魏国损失惨重,从此战争能力大大下降。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